首页 » 汽车评论 >

权益基金发行的超级大年,究竟是谁在疯狂买入“固收+”?

2021-01-25 14:00:06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市场赚钱效应升温,风格却不断切换,抓住低吸潜伏的好时机!立即开户,踏准节奏,不错过下一波大行情

来源:裸眼看财经

1800字 | 全文阅读需8分钟

2.93万亿元,这是截至12月10日今年新成立基金的总规模。这项数据在2016年-2019年分别是1.09万亿元、0.78万亿元、0.93万亿元和1.43万亿元。

这就很突然,今年新发基金规模要破3万亿了,更突然的是,新概念品类“固收+”基金也火了,“固收+”的宣传和营销铺天盖地而来。

“固收+”概念缘起何处?

其实,“固收+”策略在公募基金市场上早就有了,但直接把基金产品叫作“固收+”是这几年才有的事。

印象没错的话,一线媒体记者是在2019年3月份开始接触“固收+”这个词,媒体用的多了,这个词才被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营销和宣传。

到了2020年年初,A股市场剧烈震荡,新冠疫情的处处埋伏。大批基金公司打着“避险好去处”的牌子发行“固收+”产品,这类产品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

所以,在基金各式各样的分类中,都不会有“固收+”这个分类,这类基金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个叫法。

在基金合同中不会告诉我们这是“固收+”基金,但是基金管理人可以在宣传材料中提,这是一个“固收+”基金。

比起偏股/债混合基金这样的名字,“固收+”这样的名字实在是太接地气了。

投资者一看到“固收+”这个名字,大概就能明白这是一类什么样的产品:“固收”是指确定性的、几乎不承担风险的债券资产,“+”即是指能够增加收益的风险性投资。

究竟是谁在买入“固收+”?

从偏债基金、二级债基这类基金产品被扣上“固收+”这样的帽子,到各大基金公司都在发行“固收+”产品,笔者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是哪类投资者在买“固收+”产品?

有这样一个疑问是因为,公募市场上的权益基金净值波动已经控制的足够低了,而且拉长时间周期的收益率高出“固收+”太多,与权益基金相比,“固收+”的配置性价比有点低。

直到前两天,我跟一位银行理财经理聊起银行理财子公司,聊到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未来。我突然明白,债券基金、货币基金能发展到这么大规模的原因。

原因还是普通投资者只是有稳健理财的需求,这样的需求最早是由银行理财产品满足,现在开始一点点过度到“固收+”产品,各大银行都在慢慢地引导投资者去转向“固收+”。

2017年资管新规明确提到,金融去杠杆,打破刚性兑付,推行净值化理财产品。

现在绝大多数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还是保本理财产品,还给投资者设定了一个预期收益率,这类产品要慢慢减少,过渡到净值型产品上。

此前来看,债券基金是最能够切合银行理财产品风险需求的一类产品。

但到了今天,信用债频频爆雷,债券基金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了,可以配置一部分的股票资产进行分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厚产品收益。

这正是“固收+”产品主打的,攻守兼备,股债均衡。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未来在哪里?

从获批到开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吆喝声如同一阵阵惊雷,但掉下来的雨点可没几个,有点让人失望,也把一帮基金公司吓了个够呛。

其实,银行理财子公司要是能按照预想发展起来,成长速度是真的有些惊人的。因为银行具有大量的理财客户群,还有更为庞大的潜在理财客户群。

但刚起步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就遇到了现实的难题,客户很少,绝大多数客户都是从银行的理财客户,新发展出来的客户十分之有限,基本等同于从左手倒右手。

银行理财子公司最终极的目标,是做成现在头部基金公司的样子,有固收产品,有权益基金产品,有指数基金产品。但这些基金公司20多年的积累,不是理财子公司一场梦能触及的。

留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其实就是“固收+”产品,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固收+”可以有效承接大量客户稳健理财的需求,从这条赛道上去追公募基金公司。

这就像在公募基金行业,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全面快速崛起一样。

银行系基金公司依托着渠道方强大的力量,从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入手,一举把管理规模做大,有了资本支撑的基金公司再纷纷发力权益投资。

现在市场上有这样一种观点,今年“固收+”基金火,明年后年“固收+”基金会更火。我们十分同意这种观点,甚至会把明年后年的时间继续拉长。

比较遗憾的是,关于“固收+”产品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没有跟上,无论是在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是基金公司。

举个例子,公募市场上推出的几只净值型货币基金,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基金公司因为其收益率低就没了声音,烂摆了。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是极好的,但最终还是有些虎头蛇尾了。

我们需要一种像“固收+”的名字一样的接地气的投教活动,让投资者开始慢慢接受净值型产品,这才是理财市场未来的方向,也事关整个理财市场的未来。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