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论 >

清和泉:“过剩货币”拐点出现 不会出现2018年估值杀跌

2020-04-28 13:59:21来源:新浪财经综合

30年资本市场老将,8000元起步至累计持股市值超数百亿。4月23日(周五)15:30 - 16:30,林园投资董事长林园做客新浪财经《私募直播间》,分享:未来10年,100%确定性机会在哪里?

知名私募清和泉路演纪要:“过剩货币”拐点出现,不会出现2018年的估值杀跌

资事堂

近日,知名私募清和泉资本投资总监吴俊峰路演时指出,不认为市场会出现2018年的系统性杀估值,目前产品操作仍维持高仓位。

吴俊峰透露,考虑到海外疫情的外生变量,操作策略上有部分修正——尽量回避对海外供应链依赖较大的行业,比如消费电子和半导体板块。减仓对外需敏感性行业公司之后,置换了偏稳定的纯内需型公司。

换言之,由于海外出现逆全球化趋势,在形势未明朗之前,投资组合要少配置受损于逆全球化的行业,更集中挖掘在中国国内受益于产业链闭环的优质公司。

他强调,从长期逻辑来看,科技大周期仍是投资主线,全球都在从4G切换至5G,海外疫情只是延缓因素,引发的是节奏变化和供应链短期冲击,长期逻辑没有改变。一旦海外疫情好转,将加大对科技成长类资产的配置。

对于A股后续走势,吴俊峰认为做好市场轮动的准备:先观察上市公司一季报的企业盈利,部分行业和优质公司盈利甚至高于预期,比如一些细分领域的消费类和科技类公司→→→有些刚需类和补偿性消费领域,一旦经济复苏加快,股价则率先表现→→→过于依赖海外供应链的公司,则要等到基本面好转。

疫情并非永续冲击

吴俊峰认为,疫情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属于“盈利扰动”,更多是复苏快慢的区别。本次疫情带来休克式冲击,而非永续冲击,也不能将其影响与1929年和2008年类比。

1929年是金本位时代,甚至连中央银行都没有,货币供应受到严格限制,要根据黄金储备决定货币供应。当时大萧条出现的背后,国家无法在经济承压时扩张货币供应,因此经济陷入通缩状态。此后,中央银行角色愈发重要,信用货币时代开启,通过大量释放流动性则能有效对冲大萧条。此外,当前全球政府还可以使用财政手段大幅扩张赤字,实现财政和赤字的双宽松,有效抵御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下滑,但1929年美国奉行财政平衡理念造成严重错误。

2008年美国金融系统底层资产出现问题,房地产市场泡沫刺破,次级贷款层层包装,不断加杠杆,最终酿成金融体系巨大漏洞。现在美国金融体系相对健康,杠杆率和不良贷款都较低,叠加美联储能提供无限流动性供应,因此不会出现2008年的情形。

有鉴于此,清和泉资本判断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带来休克式冲击,复工复产进度是关键变量。因此,投资策略上不应以应对历史大型危机一样过度悲观。

“过剩货币”拐点出现

吴俊峰指出,目前政策面是货币与财政双宽松,能够有效阻止经济滑向大萧条式的负面循环。要看到A股历史上,流动性宽裕时期基本没有熊市。

他判断,中国市场正处于“过剩货币”的拐点位置。

清和泉内部对市场判断基于两大模式:股债模型、过剩货币模型。后者是判断市场熊牛切换的关键,也是衡量流动性拐点。

过剩货币模型中,用社融增速减去名义GDP,等于除满足实体需求外的多余部分,这就是剩余流动性,也就是流向资本市场的资金。

以2018年为例,当时基本面并不差,但股市跌了30%,本质是当时处于去杠杆进行,流动性紧张,诸多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所以出现估值杀跌的现象。当时清和泉之所以减仓操作,就是观察到过剩货币增速不断下滑。

2020年一季度,过剩货币拐点出现,增速还在扩大,这是A股估值抬升的重要基础,因此并不担心系统性熊市的出现。

清和泉的选股模型依然是挑选高ROE资产(高净资产收益率),这类公司行业空间大、寡头公司的行业竞争结构稳健、护城河保证高ROE。

高ROE资产存在于三大领域:1)形成品牌壁垒/牌照管制的行业;2)高效经营性行业,即行业整合完成,剩下一两家寡头,保证ROE增速持续超过15%;3)将研发投入折回后的隐形高ROE企业。

地产行业难以挖掘Alpha

对于今年一季度,部分公募基金“扎堆”龙头地产股,吴俊峰表示并不会参与。

他指出,2013年是地产业分水岭,之前是野蛮生产时代,之后产业整合开启,龙头公司份额提升,产生了Alpha(超额收益)。但现在行业蛋糕很难再做大,每年竣工量平稳甚至下滑,龙头公司早已过了份额急速提升阶段。

此外,房地产开发属于典型高杠杆运营行业,地产行业集中度提升只能带来盈利提高,而非盈利效率提高,估值也会受到压制。受制于债务规模,地产业与传统行业不同,一旦扩张过大,风险也会提升。

报复性消费是伪命题

吴俊峰指出,消费行为是按照真实需求匹配,不可能因为疫情两个月没吃火锅,等疫情结束后出现类似“天天吃火锅”的报复性行为。

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市场要区分哪些公司经得起冲击,哪些公司则不能。比如,化妆品、视频连锁、高端白酒等细分领域,表现较为稳定,可以看出外部冲击下公司与所处赛道的“好坏”。

投资者不要去猜所谓的报复性消费,这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东西,关键就看公司的竞争力,逆境胜出的能力与赛道优势。

中国产业链具有体系壁垒

吴俊峰指出,工业制造是个体系问题,将创新理念或技术实现成实物,中国这种体量的工业国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高效的制造能力是实现量产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苹果选择它的供应链在中国的原因,也是特斯拉选的它的供应链在中国的原因,这不是海外的政治家说要搬走就能够实现的事情,作为跨国公司来说,它仍然是全球去选择,有可能找一圈之后发现还是在中国最划算。

中国是全球唯一的所有工业门类都齐全的国家,工业产值等于日本美国德国的总和,我们已经形成了供应链的体系壁垒。就像我进了一个超市一样,我要买什么东西我能随时买到,不需要跑那么多店。此外,中国本身有巨大的市场,还有技术和劳动力的相对优势。比如说搬到东南亚技术有欠缺,搬到日本韩国成本又高,中国是兼具这种平衡性,并且这种优势还会存在很多年。

但产业链局部转移是有可能的,但它不是一个主流问题,比如有些东西可能中国本身就没优势了。比如说做口罩做衣服,这样的东西中国自己也在往外转移,那么一些高端制造,中国在迅速的在弥补,努力的去完成进口替代。

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不应该去过度讨论一些负面影响,而是去思考机会在哪?第一是要实现量产离不开中国的,比如说立讯精密,这类公司是有机会的。第二是以前必须靠进口,现在能够完成进口替代的公司。这两类是值得去挖掘和投资的。

本期责任编辑 陈嘉懿

资事堂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