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禅城“十分钟文化圈”站点增至1252个

2020-01-10 19:07:42来源:佛山日报

佛山新闻网讯 佛山日报记者陈颜梅报道:一看到有粤剧活动就报名了,孩子非常喜欢!”上周末,市民杨女士带着孩子在区文化馆新馆创作粤剧脸谱,体验粤剧文化,亲子关系也在互动交流中“升温”。

杨女士并非个例。无论是老佛山,还是新市民,都可在禅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市民满满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背后,离不开扎根于百姓生活的“十分钟文化圈”的增量提质。

区文化馆新馆投用、全区新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个、“十分钟文化圈”站点增至1252个……去年禅城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点不断完善,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从“文化惠民”走向“文化悦民”,成为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

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144个

整合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家门口、零门槛”社区文化生活圈。

制作粤剧头饰、设计脸谱及服装、观看图片展……上周六下午,禅城区文化馆热闹非凡,“穿粤体验,亲子同乐”粤剧文化体验活动在这里举行,30对亲子家庭开心体验粤剧文化。

杨女士母子是其中之一,“去年首次带孩子参加学唱粤曲的亲子活动,从此孩子就迷上了,经常在家看粤剧视频,唱粤曲。”

杨女士及其孩子是禅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受益者。自去年6月,区文化馆新馆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后,这里就成了居民的乐园。区文化馆新馆内设电子阅览室、展厅、创作室等11个功能场室,去年7月至11月,预约使用区文化馆新馆场室及参观人数近9000人。不仅如此,依托区文化馆新馆,还启动“十百千万”公益文化培训计划,半年来,开设培训课程和讲座642场次,受惠群众合计15680人次。

区文化馆新馆投用只是去年禅城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点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15647.09平方米,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859.02平方米。禅城整合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家门口、零门槛”社区文化生活圈,截至2019年,各类活动站点增至1252个,进一步完善“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同时,新建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个,目前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144个,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加便利优质的文化活动阵地。

不仅如此,禅城还加快推进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东华里古建筑群修缮等重点工程项目。去年,梁园老园向公众开放,非遗展览馆(佛山古镇风貌展示馆)完成基建,内部展陈工作有序推进中。东华里古建筑群一期修缮工程已竣工并通过市级验收,预计2020年可通过国家验收。

从“文化惠民”向“文化悦民”迈进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少市民从“文化围观者”成为“文化参与者”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近年来,佛山市积极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中心城区,禅城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开展文化服务,打造优质高效的文化供给体系,让示范区创建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民生福利,从“文化惠民”向“文化悦民”迈进。

文化需要载体,载体重在硬件建设。禅城大力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并优化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基层文化硬件。

每周五早上,65岁的徐吉源,会准时到石湾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报到”,和惠景合唱团团员一起排练,而合唱团每月2场的“送戏下乡”表演,她就是主角之一。得益于禅城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点不断完善,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不少文化服务,不少市民还从“文化围观者”成为“文化参与者”。

禅城文艺社团发展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包括惠景合唱团在内,目前,全区共有文艺协会(团队)超450个(支),各类文艺协会(团队)会(成)员逾8000人。

推进区图书馆主馆综合改造工程

建立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管理机制,探索禅城区公共文化联盟模式。

当前,禅城正全力以赴做大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功能,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首善之区,这也对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悦民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禅城区文广旅体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全力推进区图书馆主馆综合改造工程,积极推进现图书馆、原文化馆及原区疾控中心健康检查科不动产权统一登记,指导区图书馆开展立项、施工等工作。并建立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管理机制,提升闲置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开展禅城区“十四五”规划体系编制中的文化设施建设规划课题研究,合理布局文化设施。

此外,探索禅城区公共文化联盟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探索建立“合议制”,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各镇(街道)文化资源高度融合,实现人、财、物和活动的共建共享,探索实施数字图书馆和图书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模式。

同时还将探索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共享小屋共建模式。探索社区文化建设依托共享小屋的阵地,以党建为引领,文化为支撑,打造各具特色公共文化服务,配备文化专职人员,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文化服务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