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冯雪颜:像大山一样拥抱诗和远方

2020-07-02 09:01:15来源:佛山在线

【人物档案】

冯雪颜,笔名“凤梨”,七十年代出生于广东佛山。广东省散文诗协会会员、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高明区作家协会主席。作品见诸《羊城晚报》《佛山文艺》《岭南文学》《文化参考报》《中国微诗体年鉴2013卷》《新诗经》等。已出版《曾经年少》《当年初心》等诗歌散文集。

诗观: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老香山、泰康山、官山……众多连绵起伏的山脉、山峦盘桓在西江佛山流域的西侧。这片土地可能曾经是中原移民沿西江进入广东境内最早踏足的土地之一。这些连绵不断的山,这条奔流浩荡的江,孕育了高明先民“文风甲端郡”的灿烂文化。千百年来,西江似天堑与群山作屏障,也潜移默化影响着这里的人。

历史上,这片土地隶属肇庆府,曾经与鹤山合并为高鹤县。静矗在沧江汇入西江入江口的纪念碑,记录着“乙卯水灾”留下的历史印记,也似乎昭示着数百年来高明城市中心不断朝东迈进的发展轨迹。而她,在负笈之年到西江彼岸求学,看着这片土地恢复建制,并拥抱改革开放的大潮……在冯雪颜的讲述中,这片西江西岸的土地,历史沉淀如此深厚,今昔变化如此之大;而乡情与乡音,又是如此亲切。

冯雪颜是高明区作家协会主席,眼前这个长发及肩的女子,一边讲述时代印记与个人记忆的冲突与碰撞,又娓娓细诉人与家园的乡土情怀。当文字与情感在指间交织,落在纸间便成为清新而隽永的印记。她所写于笔端的三洲旧墟、泰康山与明城古镇,是她生于斯也长于斯的故乡。她向往远方,热爱攀爬,那娓娓道来的人生故事,是她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童年古城脚下

东洲春浪、庆林秋风、粤台白鹿、官径青骢、朋峰卓笔、鹿洞开屏……高明旧八景中,明城占了六个。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冯雪颜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

过去数百年间,明城一直是高明县治所在。古城的老街老巷边上,文昌塔岿然矗立数百年;沧江河上舟楫如鲫,另一头衔接着现代文明来自远洋的召唤;泰康山扼官径古道,秋收时节有漫山遍野的山稔子,峰顶上那人去楼空的古山寨遗址……在很多年后,在一个女子的笔下,这些古老的遗址与传说宛如擦去尘埃的琥珀,悄然焕发出温润的光泽。

冯雪颜在旅途中。

“我从小就是在明城长大。我常常怀念那一方碧水蓝天,那无忧无虑的金色时光。”在冯雪颜的自述中,在明城生活的十年,她像野孩子一般在那古城、田园与山野中自由撒野:到了暮春,攀爬在铺满松针的环山小径,空气中弥漫着山稔花、山茶花、桅子花特有的馨香。吹面不寒的山风在林间舒展,耳畔呢是蜂鸣鸟叫,是阵阵松涛,抬头望去,白云与山霭徐徐飘动。

她写着怀念童年岁月的文字,也希望所热爱的那一片土地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去年8月,高明区作家协会邀请广佛地区80余位作家前来采风,她在《明城·泰康情》一文中写到:“‘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泰康山之旅,既是旧梦重温、呢喃细诉,更是深巷好酒,近悦远来。而这,正是我们畅游秀丽山水,触摸历史肌理的开篇。”

冯雪颜还讲述了一个文昌塔因何而得的故事。据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载,明代大开科场,端州出了不少名人学士,唯独高明“风气弗聚”,驻守在端州的岭西道兵备副使王泮与高明知县张佐治倡议,捐资在明城东侧、沧江河畔的文昌台上建造文昌塔,时仅二年,塔建成,官绅平民,无不欢呼雀跃。

青年沧江东去

“我不止一次次地穿越/ 穿行在纵横交错的古道/ 在时光的隧道里寻觅你的踪影/ 山脚下、溪水旁辛劳耕作的身影/ 秉烛夜读、孜孜不倦的剪影”——摘自《行走高明——榴村(陆家)》

时间回到1971年,冯雪颜出生在高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上世纪50年代,她的祖父曾任高鹤县高明第三小学校长;祖母是大户人家的女儿,知书识礼;父亲是家中长子,退役后曾执教20余年,后来成为公职人员;母亲是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冯雪颜从小就跟随母亲工作岗位的调动而辗转高明各地医院。

“祖辈都是高明合水人,我就在合水出生,童年在明城度过,长大后在荷城工作生活。”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高明大地,人们相继迎来恢复建制、建设新县城、齐心共建高明大桥等重大事件,她是真真实实的感受到当时社会变化的剧烈,人们情感的真诚与热忱——她是以亲历者与见证者之姿,伴随着高明的成长而成长。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看过的书、学过的东西,最终都会回馈到你的身上。生活的经历,让冯雪颜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在她日后拿起笔创作的时候,那些人、那些事,均化作笔端细腻的情思。

她回忆道:从小父母就给他们姐弟俩灌输理财观念,当有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她都把钱拿来买《三国演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小人书。到了中学,则订阅《少年文艺》《港台文学》以及一些简单的外国名著译本……那一本本巴掌大的连环画册,那一段段精彩的文字,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灵魂,在那个小女孩的心底埋下文学的种子。

后来,高明《沧江》创刊,冯雪颜创作了她的第一篇小小说,小小说取材自她一个以养蜂为生的亲戚。再后来,冯雪颜开始写散文,写诗歌。在她的笔端,高明是一个如荷花般婀娜的少女:最是那一缕迷人馨香/ 在应该奋斗的年龄/ 从来就没有吝啬怒放的芬芳/ 意气风发的季节……泥泞里继续英雄本色。

似乎,在文字与情感所交织的世界里,时间可以倒流,情感可以凝铸。冯雪颜写过一首叫《三洲老街问稻》的诗,诗中,革命巷深处、骑楼下,那锈蚀的门锁也无法锁住流逝的时间;十平陋居里,余烟未散的神龛,把儿女拉扯大却瘦成稻秆似的老女人。一种悲悯之情信笔而出:老了,像瘦瘦的稻秆/ 燃尽它最后一缕青烟/ 老人说:千洲万洲不离三洲。

“说来也巧,我丈夫就是疍家人。”三洲旧墟与三洲古码头紧紧相挨,疍家人在码头边建起了一排饶有特色的吊脚楼。在计划经济时代,疍家人是三洲旧墟的建设者,他们把来自沧江上游的合水粉葛、生姜等山货运往下游,还驶入西江运往广州、佛山;同时,又把来自广州、佛山的新奇货物捎带回来。1950~1982年间,每月逢3、6、9日都是三洲墟的墟日。每当墟日到来,人们都会拉着货物到此“趁墟”,街道两旁摆着各式各样的货物。

冯雪颜在旅途中。

如今,繁华褪尽,三洲旧墟一片萧索、宁静;沧江东去,昭示着高明不断东进发展的历史轨迹。冯雪颜对这个在水上生活的族群有着独特的感情。她说,如果将明城比喻成解读高明文化历史的钥匙,有疍民栖居的三洲旧墟就好比是阅尽人世繁华的时光机——前者不免庄重凝滞,后者却仍然温婉可触。

三洲旧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正德年间,已经凭借邻近数县乡民水陆并至、百物咸备的区位优势,发展成为一个商业繁荣的商埠。它有着荡气回肠的红色基因,早于1938年,中共在三洲地区开展革命斗争。“这些都是创作者的富矿,而每一个创作者更接近于成为守护者的角色,他们应该去做的,就是让这些历史与人文情怀接续相传。”冯雪颜说。

创作文贵自然

“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对大山有一股天然亲近的感情。”小时候漫山遍野的疯撒,冯雪颜的心里始终有一股山野气所浇铸的犟劲;先贤的故事,少年时代开始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浸润,让她又多了一份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青年时代,渡过西江到彼岸求学,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大潮洗礼,冯雪颜对高明的文化历史多了一份审视。

西樵山与高明只有一江之隔,纵然过去高明发展的中心在山区地带,但是在明代,当理学的光焰在西樵山悄然喷薄,西江的这头,也走出了区大相、区大伦兄弟。区大相字用孺,号海目,在明代诗词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明三百年岭南诗之美者,海目为最”。区大伦则在南蓬山上结庐讲学,“沧溪”“蓬山”两家书院的朗朗书声仍在高明人的历史记忆中激荡、回响。

“我从小就喜欢爬山,登高望远的经历让我相信,即使再高再难的山坡,也能一步步翻越。但同时,越过一山还有一山,人与自然,不仅仅是挑战、征服,更多的是怎么和谐共处。反过来看,生活与创作也当如此。”

故乡的山,成了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密语空间。而远方大山大河的壮丽开阖,让这个答案越发洗练、坚定。

2014~2017年,冯雪颜两次到西藏。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的爱情故事,珠穆朗玛峰与圣象天门的壮伟雄奇,布达拉宫的圣洁庄严……她说,那一片在我们抬头望去三四千米以上高空的地方,有着湛蓝如洗的天空,有着随时降临的塌方、泥石流,也有着满脸风尘却笃定从容的朝拜者。

“心若大海就总有旭日,志在高远定灿若星河。”——冯雪颜写道。

“人生总要经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那一定是心中梦寐以求的远方。”——冯雪颜坚信,人世间所有的功利得失,都将在那一次旅途中变得云淡风轻。

“多想轻骑黄鹤/ 飞临三湘,直抵临武/ 那些簇拥于漫山遍野之中……郁郁葱葱的艾草/ 用纤弱身躯抵御世间的风风雨雨。”前几天,冯雪颜又写了一首小诗。不惑之年,千帆阅尽,她越发喜欢自然而明亮的词语,喜欢用一行行小诗来抒写心中的情感。就如同生活与欲望的本质,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诗和远方,实则是精神世界与自然的对话。

小时候,冯雪颜翻过一座山坡又一座山坡。一首首流于指间的小诗,仍仿佛那时候拂动花香的漫山遍野的林风。

冯雪颜诗三首

春游庙堂

响午,游人稀少

溪流还是那条溪流,流向没变

清脆的鸟鸣伴着欢畅的流水声

人静山空是最真切的宁静

屹立乱石丛中的水树依然挺拔苍翠

常青泉水清澈凛冽

自石缝中喷出

滋润每个饥渴的心灵

云雾是最不善解人意的

无论欢喜或悲伤

都永远缭绕难分

钟声最有温度

每天定时问候群山的每一个生灵

佛陀面前,燃一炷清香

足以敬神,但不足以谢罪

因为,不是所有的烟火都可以涤心

茶缘

多少年了,我仍如磐石淡定

旧绿装点江山,新绿渲染春色

叶脉如经络,撑起东门四季袈裟常绿

古茶树苍劲挺拔,岁月刻满了脸

诗鸣心,心应诗

多少凡尘俗世事

在古树茶一芽一叶的舒展中

在东门吐古纳今的胸怀里

淡然

佛说

心若莲花便会慈悲为怀

佛说

慈悲为怀便会心若莲花

年轮是无字碑,千年古树茶啊

活着

顶天立地,不倾斜不依靠

枯萎也不倒下,站成标本

以树的姿态

根立东门,魂系东门

旧物

给我一个坛子,腌制

流年。再给我一个大缸

发泡往事

带鼻的酒坛,不小心

将故事说漏了嘴。醋缸的裂缝

让所知都变了味

黑白照还来不及明辨是非

日历已翻越崇山峻岭

唢呐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龙凤喜床的油漆已将岁月遗忘

75岁的阿婆说,这条小巷

除了我,再没有两条腿的生物

旁边的泥墙坍塌了

它躲过了台风,却逃不过岁月

远处的柴火烟熏着眼

让我确信这个人间还鲜活着

原标题:冯雪颜:像大山一样拥抱诗和远方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杨立韵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