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圆桌论坛|万亿安全产业,是风口更是新动能

2020-07-08 17:01:44来源:佛山在线

主持人:林润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安全治理能力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好、发展好安全产业,助力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与现代化,也成了各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

同时,安全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到来之际,作为地方,如何抓住机遇布局安全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安全产业发展,把握经济下一个增长点?在2019中国安全产业大会上,来自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为我们带来了如何以技术驱动安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精彩观点。

布局安全产业

助力智慧安全城市建设

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催生了很多与安全产业相结合的新领域、新业态,安全产业将成为下一个“万亿产业”

苏国锋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抗击非典后,我国形成“一案三制”体系,使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得到长足发展。此后,国家应急管理部正式成立,我国的应急管理进入了新阶段。

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等社会治理是非常独特的领域。它要求我们对每一种灾害,每一个突发事件的肌理都要有科学的研究,才能实现良好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更好的技术为支撑,而技术的支撑最终要落实到产业上,技术无法转换为产业就无法发挥作用。目前,在国家持续的投入下,我国安全产业发展较快,但相比发达国家,在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产业化转化率约为80%,我们则为30%-40%。所以,要发展安全产业,技术的创新以及产业转化必不可少。

从重点解决吃饱穿暖问题到如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老百姓都对安全有了更高需求,我们国家的安全产业经历了一个不断“补课”与持续改进的过程。如今,国内许多城市看到了安全产业的发展潜力,城市安全运行需求也受到重视。但不同城市的安全产业布局则各有特色:比如石油化工产业发达的城市,发展的可能是化工领域的安全监测,而旅游城市则更加注重旅游的安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催生了很多与安全产业相结合的新领域、新业态,许多城市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新业态,从综合应急管理产业到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工业安全、安全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安全做出了良好的布局。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建设,挂牌成立了一批安全产业示范园。安全产业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产业”,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动能,也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佛山产业环境好,市场活力大,布局安全产业早,发展安全产业构建智慧安全城市有非常好的基础。由于公共安全具有公共与公益两大特性,需要政府从上至下促进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同时,作为社会基础单元的企事业单位,需大力发展智慧安全的相关技术与产业,提升安全治理能力,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市场活力激发,从上至下与从下至上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智慧安全城市。

此外,需注意新技术在构建智慧安全城市场景的应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比较被动,大多是事故发生后才进行应急处理。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了新手段,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安全管理模式,做到了客观可控。比如我们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进行桥梁的安全检测,但可能第二天就有超载车辆经过桥面造成桥梁损伤,而距离下次检测还为时尚远,不能及时排除隐患。但通过物联网可实现对桥梁的24小时实时监测,并通过构建大数据模型,得知桥梁是否健康,从而实现提前预警,排除桥梁坍塌的安全隐患。(苏国锋)

摒弃“为安全而安全”意识

拓展安全产业发展新途径

安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摆脱单纯的“为了安全而安全”的理念,安全的技术、装备要与产品、服务相结合

蔡立辉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

安全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交叉融合在各个产业当中。从发展眼光来看,我国生产事故逐年下降,与我们在人防、物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优势息息相关,特别是人防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在其他方面则尚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如何进一步防范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安全产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安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摆脱单纯的“为了安全而安全”的理念,安全的技术、安全的装备要与产品、服务相结合。比如可以借鉴许多电商平台通改变物流方式与服务内容来推动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变。

在安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如光伏、锂电池等产业与安全产业之间的边界相对模糊,不排除有些企业打着安全产业的概念来“分一杯羹”。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安全产业分类目录。安全产业主要分为三个领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三个方向:技术、产品、服务。安全产业可以拆分为安全与产业两大属性。从安全属性的角度来看,尽管产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不能脱离安全这一属性。所以,当某些人为了实现某些目的而打着安全产业的旗号大行其道时,判断的标准是其是否具备安全这一属性。而当我们强调产业属性时,其内涵不仅仅只是安全产品的制造,还包括一些处于科研阶段,具有实验性质的技术在产业上的应用,而在这方面,目前国内安全产业还有所局限,期待佛山在这方面也能先行一步。(蔡立辉)

推动科研成果应用

构建产学研新环境

安全产业不仅仅只是生产几台机器,而应该是从安全技术到安全装备的生产制造,再到安全的服务,形成完整的业态

高宏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安全产业研究所所长

据统计,2019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大部分人的基本温饱需求已得到满足。当人们满足温饱后,第一需求就是安全。如何去满足人们这一需求,个人认为有三大途径:第一是从政府的角度,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的政策。第二是从公众的个人角度,要形成安全生活的理念与习惯。第三是从企业与社会组织的角度,要保障公众的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等,并提供安全相关的技术、装备、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而这一切都需要有相关安全产业为支撑。

安全产业不仅仅只是生产几台机器,而应该从安全技术的研发,到安全装备的生产制造,再到安全的服务,形成完整的业态。目前我国的安全企业与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技术、装备、服务相对于人们对于安全的需求而言,还存在着不充分的情况。比如此前发生的多起地质灾害都没被列入安全隐患的范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排查安全隐患时存在主观随意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动态检测。动态监测不能只靠人力,还需要相关的监测设备,但由于相关技术不稳定,价格过高等问题,导致监测所需的传感器等设备严重不足,造成需求与实际供应的不匹配。对此,建议可以从两方面来创新业态。其一,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安全产业业态。其二,利用新技术改进传统的安全产业,提高新技术的应用程度。

此外,高校与政府、社会连接培养安全产业人才也是重中之重。在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1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困惑。首先,应急管理的教材、学科体系不健全。比如当我们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就面临着是把重点放在研究如何防范上还是实际操作上的问题。其次,高校与社会组织、企业、政府之间的连接还存在局限性。应急管理是一个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过程当中,社会如何协同,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高校与研究机构进行产品的研发,企业进行生产,政府推广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协作和配合,使科研成果能够转向实际应用并产业化,这是需要多方共同思考的问题。同样的研究,在有的地方就是纸上谈兵,但在有的地方就能转换成实打实的效益,究其根本,还在于当地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能进行角色的分配与有效的融合,形成良好的产学研环境。(高宏)

以课程与评价为核心

解决校园安全教育“一次性”难题

虽然通过新的技术可以解决校园安全管理的部分问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新技术的应用无法形成“一条线”,以系统地解决管理存在的问题

何卫国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当有灾害或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救助或者给予帮助的,九成以上都是身边的人。所以,我们想要提高获救的概率,只有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让身边的人掌握安全知识,才能让他们化身“天使”。而校园安全以及安全教育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广泛开展面向群众的安全教育活动,推动安全知识、安全常识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就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作出安排部署。2019年,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校园安全的工作已经上升到更重要的层面。

当前,校园安全的工作已经成为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校园安全工作对于许多相关部门与人员来说,最大的难题是“我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而对于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而言,最关心莫过于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校园安全的管理该怎么做好;第二,校园安全教育、社会安全文化教育怎么开展;第三,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虽然通过新的技术可以解决校园安全管理的部分问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新技术的应用无法形成“一条线”,以系统地解决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校园安全标准,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们与相关院校已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了校园安全评估检查标准的申报工作,希望能通过该标准,使其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工具与平台。

在校园安全教育方面,虽然涵盖了培训、讲座、体验式教育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由于缺少了核心——课程与评价,其工作只能“点”状展开。去年,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安全教育的课题,明确把安全教育纳入到体育健康课程当中,并通过继续教育、教科研系统等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围绕课程与评价这个核心,安全教育的工作才有可持续性与可操作性。比如,将课程系统引入研学基地、安全体验馆等,连接学校的教育工作与安全体验工作,解决安全教育活动只是“一次性”的问题。此外,还需建设并完善校园安全风险保障体系。通过以上的工作,实现为校园安全兜底,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保驾护航。(何卫国)

原标题:万亿安全产业,是风口更是新动能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莫璇、刘蓉

图|记者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