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曹志敏:顺德自梳女的别样生命之歌

2020-08-02 19:41:06来源:佛山在线

简介

曹志敏女,河北滦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著有《学术探求与春秋大义:魏源<诗古微>研究》,《龚自珍集》(注说)等作品,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清代妇女史、广东顺德自梳女史等。

在四五百年前的广府地区,有一大批女性在严苛的封建礼法之下,为了为自己争取一点点的生存空间,为了做一个经济独立的“单身贵族”,她们几乎拼尽了全身力气,她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自梳女”“不落家”。讲述广府民俗文化时,我们不能遗漏这群勇敢的女子。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作者库成员、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曹志敏正在撰写《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六辑《别样的生命之歌:顺德自梳女的历史足迹》,她将以崭新的面貌把自梳女文化现象呈现给读者,同时在女性问题的思想观念方面,提倡兼容并蓄与多元价值,展现女性学者对女性生命价值独特的思考。

不甘“束手就擒”曲线救己

明清时期,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女性在家庭生活当中地位低下。

“鸡公仔,尾弯弯, 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唔干入下间(厨房)……”这首古代民谣曾在珠三角传唱,它讲的是古时儿媳不易做,不仅要承担各种劳作,还要备受家人的虐待。

岭南地处偏远地区,直到宋元以后,随着大批中原官僚士大夫的南迁,才开始渐渐受到儒家礼教的熏陶,但原住民强悍的风俗——女强男弱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宋代地理学家朱彧在《萍洲可谈》一书中描述过这一现象:“广州杂俗,妇女强,男子弱。”

对此,曹志敏谈到,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为人妻、做人儿媳日子不好过,但流淌着祖先血液的岭南女性不甘心“束手就擒”,找到了一条曲线救己的出路——即岭南婚俗中的“自梳女”“不落家”。

自梳女经济独立聪慧娴雅

清代广府地区丝织业发达,女性相对更容易获得经济独立,养蚕、缫丝、织锦的经济活动哺育了不少经济自主的自梳女。一些士族家庭的女性也会选择做“单身贵族”,通常她们都很聪慧娴雅,才华横溢。

曹志敏找到这样的自梳女案例:顺德大良籍《龙氏族谱》记载,家族中有大量未婚女性选择做自梳女,娘家为她们拨出一笔资金维持她们的生活,由于担心女儿们生活索然无味,特意在大良城区华盖里建一间大屋,使她们结伴聚居。据史料记载,出身于官宦之家的顺德昌教黎氏的自梳女倩初从家中获得巨款赡养费,还在广州购买大屋居住。

这些要求独立的女性,还有“不落家”的婚姻形式:婚礼完毕后,女性回到娘家居住,不跟丈夫一起生活,名义上是已婚妇女,实质上是“单身贵族”。明清时期,嫁了贵婿而“不落家”的女子也不乏其人。比如明末清初的岭南大儒屈大均,才高八斗,娶的发妻刘氏就选择“不落家”,屈大均还写下“介推惟负母,弘景未归妻”的诗句,来抒发心中不满。

走进历史长河留下“姑婆屋”

曹志敏认为,无论明清还是民国,北方少见自梳女的文化现象,虽然拒婚不嫁的女性代不乏其人,但都是个体现象。在珠三角地区,据学者叶汉明统计,自梳女的人数最高峰时约占当地女性总人口的10%。

具体到顺德地区,民国时期卢衍来在《顺德大晚乡农村状况》的调查中谈到,顺德存在相当数量的“不落家”和“自梳”群体。按照卢衍来记载,顺德何家适龄女性正常走入婚姻和家庭的比率仅20%,其他都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婚姻。

新中国成立初期,珠三角地区仍有大量自梳女,据广东省妇女联合会1953年调查,番禺第四区大龙乡全乡2018名妇女中,仍有“自梳女”245人,占该区妇女人口总数的12%。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幸福感、满足感不断上升。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原有自梳女的不断故去,作为一个群体的自梳女已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留在世间的“姑婆屋”“冰玉堂”则成为在男权压迫下自梳女进行激烈抗争的历史见证。

原标题: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作者库成员曹志敏

顺德自梳女的别样生命之歌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