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构建“一核多元”社会治理共同体

2020-08-15 18:21:25来源:佛山在线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落实推进和完善发展。如何构建应对疫情防控这个重大公共事件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一命题的探讨既是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客观需要,也是优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良好契机。

首先,要规范共同体的公共价值导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是一种人为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其中蕴含着治理主体的价值认知、价值诉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是由价值主体的边界划分、角色定位、职责分工与协同合作等决定的。这就意味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必须以“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公共价值理念,落实到实践之中就是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治理,说到底就是要处理好社会矛盾问题以及服务好群众诉求,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是社会治理的本质追求,而人民群众作为公共利益的受益者,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最好的答案。比如,面对社会风险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充足的社会资源以及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此次疫情暴发后,各地陆续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在关键时刻,国家果断决定延长假期、延期复工复学;随后又审时度势,坚定信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究其根本,都是为了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

其次,要界定共同体的主体参与维度。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表述话语来看,我国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结构是根据掌握的治理权力、治理资源以及治理优势构成的“一核多元”式治理结构,而这就决定了要细化多元主体参与的维度与渠道,明确治理责任机制。

在“一核多元”的共同体治理结构中,党委是核心引领者,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以政治路线和政策主张实现强大的政治动员,以强大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覆盖治理网络的细枝末节。近年来,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党建引领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议题设置、程序正义等把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吸纳参与社区公共资源配置等活动,有效培育社区公共性,激发公众成为治理共同体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则处于中心节点位置,肩负着制定治理规则、分配调度公共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激发其他治理主体的能动性以及推动治理重心下沉基层等功能,相对于党委而言更为中观和具体。相较于政府而言,“社会协同”的角色定位是协助者、被动员者,其既能够有效填补和拓展政府边界外的治理空缺,又能承接转移服务,从而提供更为多元化、优质化、精准化的公共服务。公众则是基本单元,党委政府要提供参与平台和渠道适当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比如借助居委会、业委会、志愿者等载体塑造参与意识、培养参与能力,逐渐拓宽深层次、多维度参与决策、监督等治理内容。

最后,要创造共同体的联动治理环境。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须在法治框架和制度化渠道中厘清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的边界,搭建一种协同治理的主体联动机制,营造公平正义的治理环境。

第一是确保制度供给。以此次疫情防控为着力点,健全重大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等。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按照“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要求,有效聚合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形成规范长效的社区工作机制。第二是确保依法治理。在疫情防控这类重大卫生事件中,必须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保证依法有序做好防控工作;同时,依法打击抗拒疫情防控、哄抬物价、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第三是提供科技支撑。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离不开现代科技力量的支撑。比如,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等多种手段,实现全方位、动态化、精细化的新型社区网格化防控治理模式,将网格中的“人网”与大数据编织的“云网”相结合,实现了工作推进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防控见效在网格,真正做到将疫情防控工作抓实抓细。

原标题:构建“一核多元”社会治理共同体

来源|佛山日报

文|吴亚慧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