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佛山镇缘何可称为“帝国铁都”?

2021-08-22 09:01:10来源:佛山在线

今天的禅城区祖庙街道和石湾镇街道,曾是佛山市的前身——佛山镇的所在地。明清时期佛山镇属南海县,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手工业城镇。

明清时期,佛山镇崛起为天下四大镇之一,经济上一度比肩广州,成为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开启了经济史家津津乐道的“广佛周期”。1951年改设佛山市后,佛山镇成为历史,封存于老佛山人的记忆里。

位于佛山祖庙旁的“泥模岗”,是元、明甚至更早时期佛山冶铁遗址的缩影。(资料图片)

在学术界,有这么一位历史学家对佛山镇相当着迷。从青年时代开始,他数十年来始终专注研究佛山镇的经济文明史,为此数次北上沈阳、北京等地,找寻明清宫中档案,先后出版《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等多部专著,探究中国四大名镇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地位,通过详实的史料佐证佛山镇在中国城市发展史和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的地位。

他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明清经济史学者、佛山史专家罗一星。

罗一星简介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明清经济史学者、佛山史专家。致力于佛山历史文化研究30余年,出版研究佛山历史书籍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关于佛山历史文化的论文30余篇,提出“明清广佛周期说”“清代岭南二元中心市场说”等学术观点。参与《中国通史》和《清代全史》中《天下四大镇》的编撰,参与国家重点项目《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是《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的主要编撰者之一。专著《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采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共冶一炉,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将佛山研究植入中国海洋文明史学体系

2021年8月6日,68岁的罗一星和同事陈晓军、高瞻,在广州市东方实录研究院兴奋地探讨近年来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世界各地档案馆得来的珍贵史料。对于研究了大半辈子佛山镇历史的罗一星来说,从来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份有价值的相关史料。

罗一星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论文《明清佛山冶铁业初探》见解独到,刊发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4期。1989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导师是著名历史学家杨国桢先生。1992年,罗一星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珠江三角洲传统工商城市的发展形态——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获评优秀博士论文。1994年,他出版了学术生涯第一本专著《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这本书成为后来中外学者研究中国明清史的必读书目。从此,佛山镇历史逐渐被学界所关注。

6年前,罗一星再度出发,弥补以往研究中缺少官方档案佐证民间文书的缺陷,对处于国内贸易和中西贸易核心节点的佛山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考察,在中国海洋文明史学体系下开拓课题,发掘出广锅海外贸易、佛山市舶、广锅采办制度与广锅铸造等重大课题,填补了佛山史在这方面的空白。2021年3月,罗一星新著《帝国铁都:1127-1900年的佛山》出版发行,再次吸引了学界目光。

导师杨国桢先生对罗一星数十年锲而不舍地研究佛山感到欣慰。他在为罗一星新著作序时评价道:当年罗一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是“挖了一口井”,而今是“连接了一片海”,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前史做了侧面论证,新书经历时间的淘洗而更加成熟,故仍然站立在研究的学术前沿。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最让罗一星兴奋的是古代佛山的冶铁工业。他说,佛山因铁而生,因铁都之名而雄天下,走出了一条有别于2000多年来郡县城市的发展道路,作为中华铸造文明的重要支点,佛山工商立市的城市发展模式,代表着宋以后中国都市化的主流。

走近东亚金属文明圈的中心

2020年12月1日,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邀请罗一星为市直机关干部开讲“佛山历史与中华文明”。演讲中,他提出,“佛山镇不仅是中国铸造之都,更是东亚金属文明圈的重要支点。”

那么,佛山铸铁史与东亚文明史有何关联?

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便是以先进的铸造技术而成为所在区域的核心国家,并依靠铸造技术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

在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达到了世界同时期的顶尖水平,各地铁锅中以佛山镇民间冶铁炉户铸造的广锅最贵,明王朝将其列入馈赠给东亚诸国的国礼。当时日本、琉球及东南亚各国铸铁业并不发达,“琉球贵铁,盛于中土贵金,日本虽有铁锅但不大,每锅价银一两”。擅于铸铁的佛山,将广锅由一个地方品牌跃升为国家品牌,也由此迎来一次次的发展机遇。

沈阳清宁宫明间灶台上的广锅。/罗一星摄

世界科技史泰斗李约瑟曾说,欧洲的生铁铸造技术是从中国传入,中世纪只有中国能提供巨额数量的铁和钢。罗一星认为,佛山是明清时期中国铸造技术和产品输出的高地。

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时采购了大量广锅,所到之处均将广锅作为礼品馈赠,间接将贸易引入佛山;明代永乐年间开辟的辽东马市,广锅与貂皮成为贸易链条的主角,有人还写下“相逢不用频争直,易釜惟凭实釜貂……”在明代土木堡之变、清代皇室采办广锅、康熙开海、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中,广锅都作为商贸、战争中的重要物资,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官府给予佛山民营炉户300余年的“官准专利”政策,佛山民间炉户则以优质商品和以赋税义务换取长期生产独占权。同时,佛山地方承担相应的税赋、地方安全、环境治理等义务,给佛山商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福祉,为佛山成为天下四大镇之首打下了深厚基础。

罗一星认为,明清时期的佛山作为中华铸造文明的重要支点,支撑着几千年来中华铸造文明的光荣延续,也支撑着中国作为东方铸造文明大国地位的世代辉煌。

虎门威远炮台上的佛山造大炮,是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罗一星摄

手工业打造出的繁华大镇

佛山镇民间以冶铁业为主业,发展出170种以上的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手工业的发达带动了佛山商业贸易的繁荣。

清代佛山铁锅“贩于吴、越、荆、楚”,铁线则“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转鬻之,乡民仰食于二业者甚众”;康熙二十四年,佛山铁锅销往外洋;雍正年间,外国船只购买佛山铁锅,每船少者二千至四千斤,多者达二万斤。佛山市舶早在广州独口通商之前就享受到外贸红利。佛山栅下码头和汾水街头,处处可见到葡萄牙商人和印度奴仆。

康熙年间,佛山已成为外省商贾必至的贸易中心,市面之繁盛超过广州。清代中期,“佛山一镇,绅衿商贾,林林总总”,外省商人云集佛山,纷纷建立山陕会馆、莲峰会馆(福建纸商)、江西会馆、楚北会馆、楚南会馆等。据统计,清代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全镇工商店号达3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全镇主要贸易形式。

同时,佛山镇的街区和镇貌迅速变化。康熙、乾隆年间,佛山冶铁业集中在镇西南部地区,陶瓷业集中在石湾,纺织业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商业闹市区则在北部、中部地区,佛山街巷从233条扩展到596条,墟市从三墟六市发展为四墟十一市,码头津渡从11个发展为28个,全镇人口约34万,佛山镇发展成为“周遭三十四里”的繁华大镇。

通过多年研究,罗一星认为,1127年~1900年间的佛山城市地位是被长期低估的,“从十七世纪初叶起,佛山镇的崛起与发展,使广州独一无二的市场中心地位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从此开始了三百年的广佛并驾齐驱、共据岭南市场核心地位的周期——广佛周期。广佛周期内广州、佛山两大中心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对岭南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以佛山镇为代表的中国四大名镇,其城市发展模式打破了中国传统“先政治,后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商品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对此,罗一星认为:各镇发展方式各不相同,汉口镇是华中商贸中心,景德镇是陶瓷生产基地,朱仙镇是交通转运中心,佛山镇不仅是综合工业制造基地和广货商贸基地,其在人口总量及城市繁荣程度方面,也称得上四大名镇之首。

铸造传统浇灌的文化基因

如今,佛山祖庙旁边有一山冈,是元、明甚至更早时期的冶铁遗址的缩影,人们将其保护下来,取名“泥模岗”。不远处的新安街有一座国公古庙,是佛山现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业的师傅庙。庙门石刻联上写着:“夺矟宣威传武烈,笵金垂法仰神工”,追忆着佛山铸造业的辉煌。

位于禅城区新安街的国公古庙是佛山现存唯一的古代手工行业的师傅庙。(资料图片)

自古范土铸金,陶冶并立。虽然冶铁业在今日的佛山已不见昔日繁盛景象,但流淌在城市DNA里的城市精神与文化,至今影响着这座城市的今天。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的陶瓷制造业,领先全国的缫丝和纺织业,依旧是佛山的支柱产业,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活态陶瓷柴烧龙窑——南风古灶,至今仍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制造业的生生不息。

在佛山这块曾缔造过无数个“草根传奇”的热土上,有着深刻的岭南文化基因,走出过简文会、伦文叙等文状元,涌现了一批近代实业家、科学家及文化艺术精英,还成为粤剧、功夫、美食等岭南优秀文化的发源地。

“文化是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状况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的文明是铜和铁浇灌的文明,佛山则是明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铸造基地,佛山品牌从诞生之日起就连接海外和国内市场,才有了佛山500年的红炉风物和广锅品牌的基业长青。”罗一星说。

近日,佛山入选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尽管制造业生产方式和技术飞速更迭,但佛山人不变的依然是朴实又坚毅的口号——“识做、搞掂、坚嘢”。

原标题丨佛山镇缘何可称为“帝国铁都”?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束维、林润栋

编辑丨梁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