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浅议当前应急预警机制的不足与对策

2021-09-06 11:41:27来源:佛山在线

步入新发展阶段,社会面临的风险类型加速变化,可以预见与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且彼此交织,形成“风险综合体”,这对突发事件预警提出了严峻挑战。突发事件预警不是一个单独、孤立的信息发布行为,而是一个由“监测—风险评估—编写警报—发送警报—公众响应”等环节组成的复合流程,从预警全过程看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制约了预警能力的提升:

各类预警信息整合尚待破题。随着预警监测技术不断革新,时至今日,以大中城市为代表普遍建成覆盖面广、技术先进的各类专业预警监测系统,这些预警监测系统分别由公安、交通、民政、自然资源、水利、卫生、安监、气象、林业、农业农村等政府部门主导开发和应用,各专业领域预警信息较为离散、缺少关联,导致信息统一汇聚及共享难,对系统性风险整体涌现效应难以实现。

技术手段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基层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线,却成为预警技术手段难以覆盖的“末梢”,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监测终端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存在数量不足、性能不高、使用不便、缺少维护等问题,造成预警覆盖率低,出现“最后一公里”现象。

预警信息有效传达关注不足。预警的完整流程始于前端监测,落脚于有效响应。当前预警体系和机制建设重心侧重于监测,对预警信息有效传达以激发响应缺乏评估,再有效的致灾因子监测,如果不能转化为社会公众的避灾行动,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精准的预警发布离不开精准的监测与风险研判。构建精准的预警机制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提升预警信息共享度和融合度。突发事件的预警要打破部门的界限,建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将各专业部门预警信息加以整合。依托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其他部门的专业优势,通过对各类灾害事故生成、演进迭代分析,优化形成各类智能算法及预报预警模型。

双向发力破解末端监测难题。一方面,依托新基建和“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完善重点预警网工程建设,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部署感知一体机及各式传感器、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善监测盲点、盲区的补充覆盖,基本保障灾害事故多发易发等重点区域的监测预警。另一方面,预警机制要为社会公众的参与预留足够空间,如开发手机应用程序让公众实时上报身边发现的早期灾害现象,有效防范灾害扩大。

开展差异化的预警信息编制和供给。预警要将注意力更多配置在警报发布与激发响应环节上,预警信息发布针对特定风险感知人群要更精准。依靠大数据支持,满足公众响应个性化需求,提升预警信息的可接收和可接受的程度,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脆弱性群体的特殊需求,编制和供给不同人员差异化、多元化、定制化预警信息。

文丨梁耀培

编辑丨梁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