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牵挂十九载 再续巴别情

2020-10-21 09:01:40来源:佛山在线

核心提示

从1996年起,原广州军区司务长培训大队四级士官易新群和战友们一道,为广西百色田阳县(现为田阳区)巴别乡一批贫困学生捐款,让他们重返校园。即使后来被诊断身患癌症,易新群也没有停下奉献爱心的脚步,将满腔的爱播撒在巴别大地、部队驻地佛山、病房等处。他的感人事迹于2001年前后被《佛山日报》等各级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掀起向易新群学习的热潮。

时隔19年,易新群再度引起媒体关注。今年7月,他因病逝世,留下一个未了心愿:再上巴别,看望那些心里牵挂的孩子。9月2日,易新群的妻子黄小南携儿子易永康远赴巴别,重走丈夫当年的扶贫助学之路,完成了他的遗愿。佛山日报记者全程跟踪采访,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展现易新群家庭那份赤诚、纯朴的大爱,敬请垂注。

9月2日下午,广州南站。

原广州军区司务长培训大队四级士官易新群的妻子黄小南携儿子易永康乘坐高铁,前往广西田阳区巴别乡。这是时隔19年后,黄小南再上巴别。

此行,黄小南还带去了一本厚厚的相册。婚礼、贫困学生、蓄水池……翻开相册,这里珍藏着黄小南与易新群在巴别最美好的回忆。

四个多小时,跨越近八百公里,黄小南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巴别大地。

“欢迎,热烈欢迎!”9月3日清晨,巴别中心小学(原巴别中学)师生看到黄小南与易永康到来,顿时沸腾起来。他们在学校门口列队,以简单而又隆重的方式迎接亲人,用至真至诚的言语诉说着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巴别的好儿郎——易新群。

眼前这一幕,让黄小南母子感动不已。

时隔19年,黄小南(前中)带着儿子易永康(前右)回到巴别中心小学(原巴别中学),受到学校师生列队欢迎。/ 佛山日报记者关浩业、叶志冰摄

“新群之前就计划好,等儿子高考后,一家人再上巴别看看那些孩子,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泪水从黄小南眼中滑落。

今年7月,易新群去世了。临走前,黄小南对易新群说:“我一定会带儿子再上巴别,完成你的心愿,兑现当年对孩子们的承诺。”

他曾给山区孩子带去希望

从田阳城区向西南行60公里,穿过大朗山,眼前的河谷平原变换为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便进了巴别乡。

巴别是田阳区最偏远穷困的乡镇之一,用当地人的话说,这里穷得连“鸟都不愿意下蛋”。

“当年,这是我见过最贫穷的地方,现在变化太大了!”望着这片熟悉又陌生的故土,黄小南一路感慨。

抵达巴别次日,黄小南和易永康一大早就前往巴别中心小学,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易新群一直牵挂着的那些孩子们。

谈起易新群与这些穷苦孩子的缘分,还要追溯至1996年初。那时,一名田阳籍学员探亲回来后,向中队党支部反映了巴别乡儿童因贫穷而失学的情况,时任支委、司务长的易新群积极建议中队发起捐款活动。

“新群7岁就没有了父亲,家境贫寒,中途辍学。”黄小南说,丈夫从这些贫困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身影,就想帮助他们。

起初,易新群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巴别乡9名因贫失学孩子。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战友们也加入献爱心行动,把资助贫困学童当成自己的事业。那些年,学员队共资助了35名贫困孩子。

扶贫助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一个身患癌症的人仍长期坚持助学,便很不寻常。

1996年底,易新群因鼻咽癌而住院,心里仍始终牵挂着远在巴别的那些孩子。“这个月的生活费寄了没?孩子们的学习怎么样了……”每有官兵来探望,他总要一遍遍问起。

“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决不放弃把握生命的宽度。”易新群通过捐资助学,让自己的生命最大限度照亮了别人。

9月3日,当年受易新群资助过的特困生农彩币,很早就来到了原巴别中学门口。看到黄小南、易永康这些亲人“回家”,她心里很激动。

“在巴别中学读书时,我连基本的伙食费都没有。易叔叔来资助后,对我说,家里不需要买米,也不用交学费,只要安心读书。”易叔叔的这份恩情,农彩币铭记于心。

初中毕业后,农彩币考上了田东师范学校。经过努力拼搏,她终于飞出了大朗山,到广州民办学校当了几年老师,后来又到佛山定居。

“受资助的这些学生,都是学校最贫穷但有强烈读书愿望的。”原巴别中学校长周健说,易新群给山里的孩子带来了希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是大家心目中的大英雄,“他不是我们的恩人,谁是?”

近些年,易新群想继续资助学生,但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他依然通过电话等方式,给予那些资助过的学生更多鼓励。

“爸爸很伟大,做了那么多善事,却很少向我提起。”易永康说,看到爸爸牵挂的那些孩子已经变成了哥哥姐姐,而现在的孩子又穿着干净的校服、露出纯朴的笑容,他很开心。“山区的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这是爸爸一直以来的愿望。”

他捐出了自己的救命钱

巴别乡石山遍布,耕地缺乏,水资源紧缺。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学生饮水非常困难。那段艰苦岁月,周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年里,学校有8个月缺水,久旱盼甘露。

“学生们要去到八九公里外的蓄水池接水。”原巴别中学团委书记陆声慧仍记得,那时每天早上,每个班分得一桶水,由班主任分给五六十名学生,每人只能分得半口盅水。

这样的场景,被易新群碰上了。

1998年3月22日,易新群抱病与两名战友来到巴别,想与孩子们见面。走进巴别中心学校,看到教室空荡荡,而通向学校的蜿蜒山道上,三三两两的学生提着水桶、脸盆走来。原来,因为缺水,学校停课让学生去附近村民家讨水。

这一幕,让易新群觉得很不可思议。

回到部队当天,易新群就用心愿的谐音“辛苑”给学校寄过去1万元,用来打一口水井、修一个蓄水池,解决学生的饮水问题。

谁曾想到,这1万元,竟是战友们捐给易新群的治病救命钱,而他一直没有用,却毅然捐给了贫困山区学校。

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还多,哪怕关乎自身性命,易新群也依然如此。

“我不知留在这个世上的日子还有多长,这1万元给孩子们修水池,比用在我身上更有意义!”易新群当时这样对战友们解释道。

水池来之不易,对于当时经历着缺水的巴别师生来说十分珍贵。

怀着感恩和感激之情,陆声慧在这座水池壁上题写了“饮水思源”四个字。“就是提醒学生们不要忘记水池从哪里来,是易新群拿救命钱换来的!”陆声慧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十多年来,这座水池就像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巴别学子向上向善,为他们努力飞出大朗山、追求美好人生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再上巴别,黄小南也想看看这座水池。可惜,它已经光荣完成了历史使命。

“2015年,学校重新规划,修建幼儿园,把水池拆除了。”巴别中心小学校长黄震说,如今,学校的供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用上了自来水。

黄小南与易永康看望曾被易新群资助过的学生农彩币(左)。 / 佛山日报记者关浩业、叶志冰摄

听闻此言,黄小南深感欣慰:“学校拆了水池,建设更好的硬件设施,我能够理解。孩子们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下专心学习,这也是新群希望看到的。”

为将易新群对孩子们的爱延续下去,黄小南与易永康向巴别中心小学送上一笔慰问金,希望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一定传承好易新群的精神,教育孩子们懂得‘饮水思源’。”黄震说。

来到水池原址附近,黄小南哽咽地向儿子讲述起她与丈夫的约定:“在水池前,我曾对你父亲说过,下辈子还做他的妻子!”

水池已不复存在,但它背后的故事将永远在巴别大地流传。

巴别人民曾见证他们的爱情

再上巴别,也是19年前易新群与黄小南的一个共同心愿。

当时,黄小南提出,与易新群上巴别结婚,去看看那些孩子和那座水池。“即使新群哪一天不在了,我也能自己来这里。”

那是黄小南第一次去巴别。从田阳县城到巴别乡,山路又窄又险,“坐在车里,随时可能掉下山崖”。

一路颠簸,黄小南抵达了易新群深深爱着的那片巴别大地。

2001年4月30日,人们也从四面八方赶到了巴别乡。在这里,乡政府为易新群与黄小南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婚礼,为他们的爱情作证。

2001年,在捐建的水池前,易新群与黄小南举行婚礼。/受访者供图

“迈入新年新世纪,易黄结对正佳时……饮水思源心不离,学校师生记心里。”巴别人民还为易新群夫妇谱写了一首《婚礼赞歌》。

当天,锣鼓喧天、喜狮狂舞……在巴别中学师生的簇拥下,易新群与黄小南行婚礼,轰动了巴别大地。

“从没想到我们的婚礼会这么隆重,巴别人民给我们的荣誉太高了。”黄小南说,相对于别人拍婚纱照、在酒店摆婚宴,巴别的这场婚礼,于她而言,是最独特、最有意义的。

走进巴别中心小学电脑室,黄小南对易永康说:“这就是当年我与你父亲结婚时住的地方,将老师的办公室腾出来作婚房,把办公桌拼成婚床,天花板上吊一些彩带和气球。”

婚房虽然简陋,却给黄小南留下了这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在那场婚礼上,易新群对孩子们许下承诺:“万一哪一天我真的不在了,我的妻子小南也会来的……”

今年7月,易新群带着遗憾走了。

如今,黄小南带着儿子来到巴别,看望丈夫心里一直牵挂的孩子们,给他们带去关心关怀和精神力量,了结一番心愿。

易新群家庭圆梦之行,也再次为佛山人民与巴别人民架起一座爱的桥梁,增进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

人物对话

“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记者:爱上一个普通士官是很平常的事,但嫁给一个患癌症的军人就不寻常。您为什么会选择嫁给易新群?

黄小南:选择新群,我经历了很复杂的心理斗争。那时,我在南海一家工厂当管理人员,也有人给我介绍其他对象。但自从认识新群后,就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被他真诚、善良、大爱的精神品质所感染。一些人说我嫁给新群是图他的名和利,可他真的是要什么没什么。当时嫁给他,不知能陪伴多久,即使不能长久,但也真心爱过。

记者:这些年,您也过得很辛苦,有没有后悔过?

黄小南:去年新群病重时,我辞职了,专心照顾他。他对我说,这次不知能否挺过来,问我有没有为当初的选择后悔?我说,从嫁给你的那一天起,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尽心尽力照顾你,是我作为妻子的责任。你是那么好的人,好人有好报。

记者:您认为,易新群是一个怎样的人?

黄小南:作为儿子,他很孝顺;作为父亲,他很尽责;作为丈夫,他很体贴。虽然他的人生只有短短50年,但他让我明白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他走后,没有给我们母子俩留下什么物质东西,但留下了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扫一扫了解更多。

原标题:原广州军区司务长培训大队四级士官易新群妻儿远赴广西巴别乡圆梦

牵挂十九载 再续巴别情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梁建荣 通讯员李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