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古代佛山中医药发展概貌:御瘴气祛疾病 中成药业崛起

2021-07-25 11:41:16来源:佛山在线

编者按

中医药,是佛山地方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中医药历经数百年积聚淬炼,铸就了众多不朽的经典传奇,涌现出一大批名医国手,佛山也成为岭南中成药发祥地,素有“岭南药祖”“广东成药之乡”等美誉。即日起,佛山日报《绘生活·佛山文史》推出佛山中医药文化篇,探寻佛山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及故事,助力佛山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市。敬请垂注。

岭南地区自古生息繁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百越人在这里生活。秦晋时期,南海郡虽是中央郡县之一,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医药文明,不过由于岭南物产丰富,吸引了不少采药修道方士到来。宋代及以前,岭南地区“瘴病”流行,人们抵御疾病过程中,结合不断传入的中原医学,岭南医药业逐步发展起来。到了明清时期,佛山中成药业崛起,涌现出不少较高水平的医家。

历经千年沉淀,源远流长的佛山中医药,已成为佛山的亮丽名片。

抵御瘴病岭南医药业逐步发展

秦晋时期,在岭南地区,一些采药修道方士在生命的探索过程中,对医药卫生发展也有一定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道教方士应属晋朝的葛洪。他南下岭南,在今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修道炼丹。传说葛洪也曾到佛山地区,现南海区丹灶镇据说是葛洪当年结灶炼丹之地,其中仙岗村还保留有据说是葛洪炼丹的丹钵,村中还有仙井、仙岗、仙祠、仙井坊等景点。现顺德区则有葛岸乡,旧时还有葛仙洞。咸丰《顺德县志》记载:“初,有葛道人游卜炼药,施病者立愈。”

类似的道家方士事迹在岭南并不少见,南海西樵山常被方士们选为隐居修炼之地,如今西樵山上还有云泉仙馆。据《鼎建云泉仙馆碑》记载,馆内“下有长生丹井,甘洌异常,饮之者痼疾皆愈”。这些都反映出古代民众祛病祈福的寄托。

在汉晋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因“瘴气”“瘴疫”而闻名。现代医学认为,所谓瘴疫主要是指疟疾等南方高发的流行病。尤其是唐宋以前珠江三角洲尚未成形,岭南人口较多集中在粤北山林地带,潮湿炎热,蚊虫多,疾病更易传播。

随着岭南地区的开发,人们抵御疾病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原医学得以不断传入,岭南医药业开始逐步发展,出现了较高水平的医者。南海人陈昭遇可谓岭南籍第一位名医。北宋初期,他到汴京担任御医,参与了重要医药著作《开宝本草》和《太平圣惠方》的编撰,医史留名。

宋代还有一位见于地方志记载的南海籍医家李鸿,他与北宋著名文人邹浩还留下一段佳话。据记载,北宋元符年间,官居右正言的邹浩被贬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经过南海时不幸得了重病,他想起岭南“瘴乡”的说法,便感叹说:“岭海之外,果能死人哉!”其朋友请来沙水村(今南海区沙水村)的李鸿为他治疗,大约十天,邹浩的病就好了。李鸿认为邹浩是忠臣,不幸流落岭南,不仅拒绝了邹浩的酬谢,还将女儿许配给他。

此外,佛山在宋代时与中原交流并不少见,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医药进一步发展。

商业繁荣佛山中成药业崛起

明代非常重视医药事业。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诏天下普设“医学”(推广医学的机构),由专职人员负责,现属佛山的当时各县相继设立医学官职。

到明代后期,政府的地方医学机构基本都废弃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岭南中医药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社会上知晓医学的知识分子增多,专职医生水平不断提高,医药业有了较大发展。

佛山社会人士对医药也较为重视,如明代蔡铉纂修、清代蔡文俊等续修的南海《深村蔡氏家谱》中就提到对从事医药业的族人规范性要求,包括:施效验良方;遇疾病致请即行(迟速时刻,生死攸关);诊脉不轻率任意;遇贫病者捐药救治;不卖假药误人病,不轻忽临危病人,不厌恶秽恶病人等。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医生的职业操守、行为要求以及医患关系情况。

明清时佛山医药业最为突出的是中成药业的崛起。在当时发达的商业环境中,一些中成药产品从小作坊起步,发展到行销全国。例如佛山“梁仲弘祖铺”创建于明代,其专治小儿腹痛、吐奶的“抱龙丸”广受欢迎,并且发明了以蚬壳盛药、外封以蜡的早期蜡丸,大大方便了保存与携带。

佛山成药另一著名品牌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创制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后传播到全国,在许多大城市都有分店或寄卖处。其他知名品牌还包括始创于明代的保滋堂成药、创于清嘉庆年间的梁财信跌打药酒、创于清咸丰年间的“黄祥华如意油”等。

中成药的崛起,带动了中药材业的兴旺,佛山成为南方中药材的贸易重镇。清乾隆年间,陈炎宗所撰“参药行碑记”列出的仅售卖人参等名贵药材的店铺就有27家。

底蕴深厚高水平医家不断涌现

明清时期,现佛山市行政区划所属各县涌现了不少高水平的医家,明清时期地方志收录的南海、顺德两县医家有何梦瑶、郭元峰、梁财信、邱熺等36人。

古代的医者根据其出身、经历和身份等不同,又有儒医、僧医、道医、女医等不同类别。宋朝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认为良相与良医都是儒家知识分子济世的途径,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明清时期的岭南医家,有些就是从儒生身份转而成为医家的,他们通常被称为儒医。如明代佛山医家陈善谋,科举考试不得志,转而以医为生,医术高明。他认为“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足故病”,表现出重视人体元气、善于温补的医学特色。

古代有所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因为中医在古代常以家传方式传承,经代代相传的医学世家,其医学经验得到持续积累,人们对其更有信心。佛山在古代就有不少为人称道的医学世家,如嘉庆《龙山乡志》记载有一位名医邓全璧,“世以医传,治病多验”,到他这一代与其兄弟海门、越门一家,都以良医著称。这些医学世家,造福一方,反映了明清时期佛山深厚的医学传统底蕴。

明清时期,佛山还出现一些女性医生、僧医和道医,特别是佛山这个武术之乡的“侠医”,他们留下的“跌打方”一直流传于世。

长寿与健康,人人皆追求。出于对健康的需求,佛山还形成了不少与健康相关的节日风俗等,如:立春日,食生菜以挹生气;人日妇女斋素,开年余鸡蒸姜醋;端午饮菖蒲艾酒,食麻蛋角黍;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等,这些珠三角常见的习俗,包含着利用天时及气候养护身体的思想,体现出传统医学的观念。

(史料提供: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

原标题丨古代佛山中医药发展概貌:御瘴气祛疾病 中成药业崛起

策划丨佛山日报记者莫凡、范银燕

撰文丨佛山日报记者周勤辉

绘图丨佛山日报记者王淼冰

编辑丨梁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