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三水芦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 文化新阵地

2020-07-25 11:41:29来源:佛山在线

三水地势自西北往东南倾斜,西北部主要为连绵的丘陵,芦苞镇丰湖村是坐落在这片丘陵地带的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罗生在西河村委会丰湖村开基立业,定居繁衍。百年来,纪念李罗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知的学堂,也见证了抗战的烽火岁月。如今,历尽沧桑的祠堂迎来了新生,以新的面貌静静矗立在村中,继续见证村庄的发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百年老祠曾书声朗朗

沿着丰湖村缓缓直入,如果不细心观察,几乎很难发现李氏宗祠就藏身在一排民宅之中。它斑驳的墙面和古朴的建筑风格,无一不在诉说着丰湖村李氏一族的悠久历史。

李氏宗祠位于村西,坐南向北,始建于清末,1992年在原址重建。祠堂为四合寺观建筑,二进二廊一天井布局,总面积约350平方米,人字平顶脊,黄瓦筒,灰瓦面,石柱装潢,花岗岩石板门框及石墙裙,清水砖墙体,有石雕、木雕、砖雕、彩绘壁画等装饰。

李氏宗祠纪念的是李氏先祖李罗生。据《李氏族谱》记载,宋末年间,李氏二世光质公携家人迁居南村李坑村安居。明正德九年(1515年),李氏十世子植次子李罗生(海福公)携妻儿迁居三水芦苞凤门坳处安居建村,成为丰湖村的开村之祖。

祠堂亦是老一代村民曾经的学堂。上世纪50年代,由于村中没有正规的教学场所,李氏宗祠一度成为村民的学校。今年76岁的村民李幼怡就曾在祠堂念书,他说自己和祠堂一起长大、一起变老。

“当时这里简陋得不像个学校。”回忆起那段时光,李幼怡说,当时村中几乎所有孩子都在祠堂上学,大家都挤在昏暗的祠堂,听着两名老师授课。每名老师一般要兼两三门学科。因为是教一到六年级,两名老师往往要承担6个年级的课程。

丰湖村环境清幽,李氏宗祠位于村西。/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粉笔也显得矜贵。李幼怡回忆,每次老师要小心翼翼节省着用粉笔。每次下课后,老师都要藏起粉笔,生怕被学生乱写,彩色粉笔更是被当成宝贝。直到后来有了新修建的海福小学,李氏宗祠才不再用作学校。

“我至今还很难忘记在祠堂读书的日子。”望着祠堂的牌匾,李幼怡怀念道,无论日子多么艰苦,祠堂仍然承载了一代人独特的记忆。

抗战时成兵家必争之地

李氏宗祠不仅是李氏族人曾经的学堂,也见证了抗战时期三水的烽火岁月。

李氏宗祠所在的西河村背靠大南山山脉,单独屹立于群山之东,三面极目无边,向东望见白云空港,向南观看肄江昆都,向北远眺桃源巨坝,是抗战时的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离丰湖村不远的老鸦岗,不仅可以屏障占领区,还能登高远望军情,将东、南、北三个方向尽收眼底,并通过高筑炮台控制北江航运。

“在抗战期间,日军曾派遣至少一个小队的兵力在老鸦岗驻防。”西河村党委副书记李耀秋说,当时日军攻陷西河村后,不但封锁西河全线,还沿岸设卡放哨,又在岗顶修筑炮垒和修挖战壕,大本营的周围还埋设了地雷,布置了铁丝网。

占领期间,日军在西河村犯下不少暴行。李耀秋介绍,当时日军在丰湖村无恶不作,村中一名已故老人便曾被日军挑脚筋和灌水。如今在山顶仍然可以清晰地望见当年日军在丰湖村后山开挖的战壕。

为了反抗日军,中国军队组织了一次艰苦而惨烈的大反攻。据当地文献记载,中国军队先用钢炮轰击西河村的老鸦岗高地,然后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山上冲锋。战斗持续将近8个多小时才以攻克老鸦岗高地而告终,日军驻地军官增田被击毙,200余守敌被全歼。

烽火早已熄灭。如今村中依旧保留着田园阡陌的胜景,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已经杂草丛生。在这一段历史中,李氏宗祠是“见证人”,见证了中国军队和村民不屈不挠的抗争。

古村变新貌古祠焕新生

一百多年过去了,李氏宗祠如同一位长者,继续为进入丰湖村的每一个人,讲述李氏族人和丰湖村在新时代的故事。

近年来,在“一村居一品牌”的建设中,李氏族人在丰湖村建设了村史馆、节气馆、鱼事馆等场所,并对丰湖公园改造提升,让村容村貌愈发靓丽。

沿着丰湖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园绿道一路走过来,绿树成荫,小道幽静,核心价值观标志景观、文化墙、好人榜等依次映入眼帘,公园里鸟语花香,花草、山石、凉亭、小径错落有致,村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文化韵味。

如今,李氏宗祠已经超越传统祠堂的功能,成为村中的文化新阵地。芦苞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李氏宗祠除“祠堂+文化”内容外,还增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教育服务平台等,供村民学习培训之用。随着更多新内涵的注入,李氏宗祠已经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

斗转星移,古祠新生。在对历史的追忆与保护中,丰湖村始终与祠堂同立同行,书写新的篇章。

原标题:芦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文化新阵地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郑泽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