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数字农业“新基建”赋能“新农业”发展现状——华宏农堂

2023-08-04 15:41:29来源:搜狐
数字农业“新基建”赋能“新农业”发展现状——华宏农堂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804/e36a46d9d1b1b38e5d6ba3e89c4b4a60.jpg

1)新基建为数字农业发展迎来机遇

新基建即新型基础建设,“新基建”中的“新”侧重于5G、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看,新型基础建设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建设,主要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衍生出来的基础设施,如5G,物联网,云计算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农业新基建就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数字化手段,解决农业低、小、散等问题。

农业新基建推动农业数字化,实现乡村振兴。新基建是数字化的底座,信息大数据时代,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数字农业,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互联网,提高与消费者以及各企业间的联系与沟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对农产品的实时监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新基建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引擎,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于脱贫攻坚。

(2)数字农业赋能新农业

数字农业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综合地理学、生态学、农学等不同学科知识,实现农产品在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数字化,信息化。如在生产阶段收集耕地信息、播种信息、气候信息,实施智能灌溉,减少病虫害;在加工物流阶段,记录入库出库时间,控制运输成本;在销售阶段通过市场反馈,农产品追溯,更方便的联系市场,使产销更顺畅。

数字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新的生产要素,通过高新技术对农业进行可视化、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不仅对传统农业带来了技术变革,也对产销渠道,品牌竞争力带来了有利影响,使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得到有力融合,对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深远意义。

(3)数字农业是农业的又一次革命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精耕细作到机械耕作,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远不是终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农业掀起了农业的又一次革命。以现代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以“信息+知识+智能装备”为特征,区别于以“土地+机械”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农业数字化是农业要素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农业过程和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是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深刻革命。

数字农业是实现“双碳”目标、解决粮食安全的关键途径。全球粮食危机分布情况和各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发达国家通过数字化农业提升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效率,而欠发达国家因为农业效率低等原因急需进行数字化升级。解决粮食危机,需要农业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数字化。同时,农业数字化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数字农业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转型升级,形成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农业绿色生产要素,可赋能乡村政务服务与基层治理,加强农业减碳增汇数字化核算能力,监管农业“双碳”目标进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农业减排增汇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粮食供给相互协调,是落实乡村振兴,应对疫情和气象灾害的有效途径。

数字农业“新基建”赋能“新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专业人才缺失现象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资源分散,覆盖率低,一体化的平台建设刚刚起步,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现着不平衡不充分,由“接入鸿沟”变成“认知鸿沟”等特征。农村科技基础差,人才缺失,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业生产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对数字化接受程度有限。人力资本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如何提高农村的创新能力,吸引人才是农业数字化不可避免的问题。

(2)作用机制不清晰,数字技术推动农业转型的途径有待探索。目前数字农业的业态作用机制与农业结合程度有限,主要体现在:第一,数据获取的核心技术不足,设备的精度、集成度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第二,数据应用程度浅,主要体现在当前设备对数据的分析、建模水平低,在产品流通追溯方面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不足;第三,数字转型成本高,硬件基础设施对小型农户来说,价格不菲,并且由于设施易损率高,所需维修费用昂贵。因此数字技术与农业转型发展的需求结合不完全,使得数字经济延伸不充分。

(3)治理手段不完备,促成农业综合效能提升的管理机制尚待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数字化与农业产业不能深度融合,导致其促成农业综合效能提升的效果不够明显。具体表现在:第一,治理部门未能实现治理信息共享,行政效率低下;第二,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数字信息共享与保障安全兼顾不好,增加了乡村治理的复杂性。

数字农业“新基建”赋能“新农业”发展对策

目前,关于加快数字农业发展的可能性建议有:

(1)完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据平台体系

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平台体系的建设需要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因而,数字农业的发展受制于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体化的平台建设刚刚起步,有必要建立数据资源体系,构建智能数字采集系统、智慧农业大平台、智慧数字控制平台。其中智慧数字采集系统由光照度传感器、水质pH值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检测仪器,RFID(射频识别),视觉终端,生物雷达,无线遥感,以及各种通讯转换设备组成,广泛应用与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物流等各个领域,在线采集各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实现农业大数据的监测,收集和最终形成。作为智慧农业物联网的中枢,智慧农业大平台采用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GIS,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的自动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最优化控制,全程化监管,智能化决策,为农业企业,公众消费者,政府部门提供科学智能,诚信可靠,透明高效的统一协作平台,提高面向“三农问题”的服务能力。智能化数字控制系统,接受来自大平台的指令,可对无人机,温室环控设备,渔业养殖设施,进行智能化控制。提高农村数字化水平,为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产业链夯实基础。

(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目前在第二三产业,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形式已形成新模式、新业态,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农业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利润率偏低等特点,因而需要提高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农业基础性研究经费。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厘清部门职责,明确政府在顶层设计中的角色,统筹规划,建立统一协调的农业研发体系。发挥数字平台优势,推进农业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研发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设备,农业生产大多是小农户,因而要积极配套适合小农户生产的数字农业应用,并给予一定购买智能化设备的专项补贴。同时基于互联网和现代技术,利用“互联网+”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扩大农产品辐射范围。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整体农业生产者素质

新基建与数字农业的发展需要以技术与人才为基础。人力资本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提高农民素质,首先从思想上让农民对新基建,数字农业有清晰的认识。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新基建的建设,但细化到农业领域的政策措施有限,新基建作为一个近年来刚提出的概念,大众了解程度低,具体到农业领域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大部分农户学历有限,呈现老龄化,在理解新概念,应用新设备方面有一定难度。所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首要的是将新基建,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者中。其次,政府提供数字经济应用、农业设备使用的相关培训,定期指派技术人员深入农村进行教育指导,提高生产者的操作能力,实现数字经济应用与劳动者之间的配套。同时设立相关数字经济岗位,给予补贴,提高待遇,吸引技术性人才,优化劳动力结构。

(4)培育示范基地

数字农业不能一蹴而就,各地区可以根据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寻找突破口,在关键领域,重点区域优先试行,进而由点到面。如农业新业态的示范,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发展定制农业、精装农业等依托互联网的业态;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的示范,促进种植业数字化,养殖业智能化,重视农业生产设备技术创新,加强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农村治理管理的示范,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政府,针对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废物利用进行数字化管理,使政府与乡村,村民,农业的联系更加紧密,高效。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使数字农业从示范基地走向更宽广的领域,逐步走向个性化,精准化,综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