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三水南山六和戴氏宗祠:扶危济困多侠义 六和村内有江湖

2020-08-10 14:21:03来源:佛山在线

一座祠堂,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位于三水区南山镇六和村的戴氏宗祠也不例外。

400年前,戴氏先祖来到南山镇六和文坑村定居繁衍,而后建成戴氏宗祠。400年来,戴氏族人尊崇武术,留下以武传家的独特家风。伴随着武艺的流传,戴氏族人还传承侠义精神,引导后辈弘扬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宗祠见证昔日繁华

戴氏宗祠位于南山镇六和村委会下属的文坑村,始建于清朝顺治十五年,为三进二廊一天井布局,灰瓦覆面,虾公梁上石狮柁墩斗拱,门额阴刻“戴氏宗祠”。宗祠三进之间以天井分隔,在祠堂的两边还有两个衬祠。堂前飞檐翘角,画栋雕梁,蓝墙黛瓦,金碧辉煌。

根据《戴氏族谱》记载,400年前,戴氏始祖戴德洪原居于五华县新桥镇(双华镇)。戴德洪认为,男儿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地方发展,而是要走出家乡打拼。当他经过鹿洞(六和)时,认为此地土地肥沃,风俗淳朴,是个宜居之地。于是,戴德洪便带着自己的兄弟、侄子等人迁到此地繁衍生息。迁居时,文坑村原名是蚊帐坑。戴德洪觉此名不雅,取其“蚊帐”的谐音称“文嶂坑村”,最后演变为如今的文坑村。

戴氏宗祠是戴氏家族繁华历史的见证。迁居文坑村后,戴氏族人始终勤勤恳恳,靠着挖石灰和养鹅渐渐发家致富,人口逐渐繁增。后来,戴氏族人陆续分散到五华、清远、肇庆、罗定等地。如今,每年逢年过节,六和村委会内的八二村、八三村、塘背、三联、沙路、彭岗的戴氏族人以及清远、肇庆等地的戴氏族人都会来到宗祠欢聚一堂。

戴氏族人戴志峰告诉记者,戴氏宗祠最初并不是三进,而是两进。在100多年前,三进的祠堂相对少见。

武风昌盛人才辈出

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传承延续传统文化的载体。数百年来,戴氏宗祠相继走出不少“武林高手”。

相传,六和戴氏武学系由武术教头戴生传下。戴生,师从少林正宗,精通洪拳、标指、六点半棍法、大耙、戟、挑子等,兼有绝学“千斤坠”和“神打”。

戴氏宗祠正门。/ 资料图片

有一次,戴生到迳口镇看大戏,和一家赌馆老板起了冲突。赌馆老板叫了100个打手来打他。结果却是,100人打不过戴生1人。

因拳艺了得,戴生常受邀到塘背村、马栏黄屋村、豆地脚村一带设馆传艺,声誉日隆。在豆地脚村,戴生还教出了戴仕勤、戴仕梅、三桂等高徒,其中最为杰出者为戴仕勤。

戴仕勤功夫同样了得,他能够举起200斤重的石块,用鸡公车载着千斤石灰到码头。戴仕勤尽得戴生真传,曾将一名号称“棍王”的武术教头打得落荒而逃,名声响彻鹿洞。

戴志峰认为,混乱的时局也是武风昌盛的原因。为安家保命,不少村民聘请武艺高强之人看家护院、传授武艺。在这样的情形下,村中习武之风浓厚,村中几乎人人都会一招半式。如今,村中村民还保留练武的习惯。走进村中,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位村民打拳、练棍。

侠义精神代代相传

数百年来,戴氏一族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一身的武艺,更有一种心怀家国、锄强扶弱的家国情怀。在他们身上,天地正义、民族精神得以彰显。

《戴氏族谱》中有这样一条家训:“惟义所在当男,而行夷跖攸分宁营私而利澎殇同尽何畏死而贪生,正气常伸,处有守而之有为,济困持危防解素毋循之习。”戴志峰表示,先祖留下这句家训正是希望后人能够扶危济困,锄强扶弱,有所为有所不为,传扬天地正气。得益于正直家风,戴氏族人总是能够挺身而出。

据族谱记载,清朝中期,一支军队路过六和村时,到处抢掠民财,滥杀平民。为保境安民,戴氏族人戴捷培凭一把单刀、一个藤碟、一腔热血,与贼兵展开殊死血战。最终,因为寡不敌众,戴捷培被贼兵杀害,光荣牺牲。为了纪念他保护村民的义举,戴捷培出葬当日,全村男女老少都亲自为他送葬。

另一位戴氏族人戴吾宝也在和清朝军队的抗争中就义,成为村中的反清英雄。

如今,三水正在探索“祠堂+文化”模式,将祠堂打造为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先进文化传播阵地。戴氏宗祠作为南山镇“祠堂+文化”项目示范点之一,将进一步活化。届时,祠堂内一角将建成村史馆,记录戴氏一族400年光辉岁月。

戴志峰期盼,可以推广戴家武学,弘扬戴氏一族的侠义精神。

原标题:南山六和戴氏宗祠:扶危济困多侠义六和村内有江湖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郑泽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