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出行加速度 天涯若比邻 佛山交通工具升级见证市民生活变迁

2020-09-12 17:01:44来源:佛山在线

一张拍摄于30多年前的老照片中,6岁的周婉昕搂着妹妹坐在一辆摩托车上,威风地抓着把手,作出开车的姿势,“当时我们开心得不得了,全村人像参观动物园一样围在我家!”

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对于大部分佛山街坊而言仍是希罕物,走路、骑自行车是主要出行方式。彼时,罗智佳刚刚高中毕业,在南海丹灶农电站上班,每天骑着单位分配的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抄电表。“到了我儿子高中毕业,上大学是坐小车去的。”如今,她的新家坐落在广佛地铁新城东站旁,“我相信一代会比一代好。”

上世纪80年代:

摩托车是稀罕物

罗智佳的童年是在南海丹灶良登村度过的。上世纪70年代,每天去上学,她都要翻过一座山。“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坐‘11号公交车’出门,其实就是靠我们的两条腿。”小时候,因为交通不方便,她去过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步行20分钟,跟着家人到镇上赶集。

到了中学,只有每科成绩都很优秀时,父母才会奖励她去一趟广州动物园。

一大早,哥哥骑着自行车颠簸了1个小时,将他们送到火车站坐火车。回来时也要大清早赶火车,到站后再先后换乘机帆船、手摇船渡河。“船摇摇晃晃的,我生怕掉到水里去。”下了船后,一家子走路回家,路途遥远,只能走一会歇一会儿,回到家已经是下午3时了,“虽然累得要命,但心里很兴奋。那时候家里穷,去广州动物园已经是父母给我们的最大奖励了。”

上世纪80年代,周婉昕搂着妹妹坐在摩托车上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读完高中后,罗智佳开始到农电站上班,单位配了自行车,她每天骑到镇里、村里抄电表。“那时候自行车还是大部分家庭的标配,有钱的人家才买得起摩托车。”

当时,周婉昕的父亲在澜石做卷闸生意,赚到钱后买了第一辆摩托车。“当时村里都没有几辆摩托车,全村人都跟参观动物园一样跑到我家里看。”周婉昕依然记得第一次坐摩托车的情景,“爸爸载着妈妈和我们两姐妹,在东平河边兜了一圈,开心得不得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佛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万元级的摩托车加快进入城镇普通家庭。根据佛山交通部门数据显示,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摩托车数量从1992年的22辆增加到1999年的108辆,人们工作生活、探亲访友的活动半径不断扩大。

2000年后:

小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2000年,邓惠萍在佛山石湾陶瓷厂上班,负责陶瓷销售,多劳多得,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那一年,她和丈夫花了55000元,购买了一辆金色的吉利小汽车。

“当时厂长都是开摩托车的,整个厂里只有几辆小汽车。”四座的小汽车,引来工友们纷纷抢着坐上去体验。“开在街上很风光,大家都看着你。”邓惠萍笑着说,有小车后,上班时碰到大雨天气,不会被淋成落汤鸡,周末也可以出远门了,一家子经常和同事开车去罗定玩。

她不由得感慨,1989年结婚时,夫妻俩的婚车还是向单位申请借来的面包车,“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如今的禅城区祖庙路每日车水马龙。/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也正是21世纪初,罗智佳从广东省成人科技大学毕业。“高中毕业后,因为家里穷没有读大学。我怕自己适应不了城市的发展,比别人落后,所以这几年一边打工一边充电,重新考取学校去读书。”

毕业不久,罗智佳也有了自己的小车,儿子考上暨南大学,她和丈夫开车送他去珠海校区,“一切都跟我们那时不同,发展太快了。”她感叹道。

到了2010年,广佛地铁开通运营。她第一次坐地铁到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我差点儿不敢坐,这么多站,在哪里下车都不知道,糊里糊涂的。”而在3年前,她选择将新家安在广佛线新城东地铁站旁,“去祖庙、去广州,都很方便。”

有了地铁,未来可期。广佛地铁运营十年间,日均客流量从最初的不到10万人次,至今已达到日均近60万人次,成为不少佛山街坊的出行首选,更是广佛同城的重要“桥梁”之一。

原标题:出行加速度天涯若比邻

从自行车、摩托车到小汽车、地铁,交通工具升级见证市民生活变迁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韦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