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从思德亭到海天书屋 父子两代人的赤子情怀

2020-09-15 18:21:10来源:佛山在线

在三水乡贤文化史上,白坭镇岗头村的梁知鉴、梁士诒父子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岗头村海天书屋出发,方圆不过数里的地方,分布着与他们有关的多处历史遗迹:樵桑联围、九亩墩、思德亭、岗头职业学校……他们与时代休戚与共,更为乡民树立了榜样。

梁知鉴,早年师从南海名儒朱九江,钻研经世之学。中年参加“公车上书”,晚年回乡创办新学,1915年“乙卯水灾”发生之后振臂一呼,率领乡民加高培厚樵桑联围。

梁士诒,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交通银行和“交通系”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其弟梁士訏毕业于武备学堂,官至陆军中将,兄弟俩书写了“将相联辉”佳话,而梁知鉴、梁士诒更是成就“父子登科”美誉。

从思德亭到海天书屋,便是梁知鉴、梁士诒父子两代人赤子情怀的历史见证,也是他们一生功绩所在。百年兴衰,人世沉浮,都凝铸为眼前的一砖一木、一墙一瓦,都沉淀在人们的追述中、纪念里。

一生:

崇文务实,名满天下

海天书屋建于1913年,内设梁士诒勋爵府,是一座集园林、祠堂和书舍于一身的民国建筑。

历经百年岁月,海天书屋现有建筑遗存为两进院落,坐东向西,雕梁画栋。前殿门前有石狮一对,高约二米,刀法古雅,威武传神。生祠两侧有北园和南园。北园是园林式的庭院和海天书屋,园内栽有龙眼树、黄皮树和荔枝树,中间有一金鱼池,池中砌有石山,池水据说曾与西江相通。南面为两层的小姐阁,屋内陈设镀金木雕“百鸟朝凤”屏风,五彩玻璃窗历经岁月洗礼仍然不失光彩,地板也十分考究,为彩色雕花水泥铺砌。

走进海天书屋,大厅中央,摆着数排展板,大厅东墙,挂着一张照片,照片中的男子便是梁士诒。

1869年,梁士诒出生在白坭岗头村海天坊。1894年,年仅25岁的梁士诒考中进士,入翰林院。1903年,清政府举办了一场经济特科考试,梁士诒获评为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后来,梁士诒受袁世凯的器重,袁氏当政后,梁士诒就任总统府秘书长。这个职位权力甚至大于当时的国务总理,一些重要事情经由梁士诒处理,然后向袁世凯报告即可,“二总统”之名由此而来。

海天书屋历经百年岁月,现有的建筑遗存为两进院落。

梁士诒权势最隆时被称为“梁财神”与“二总统”,是当时影响时局的重要人物。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曾经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指出:“如果不提梁士诒,清民之际的历史便无法写好,‘交通系’的历史更无从谈起。”

李吉奎在研究中表明,“梁财神”并不是说梁士诒家财万贯,而是说他善于理财,在金融财政方面是当时少有的专家和能人。当时,清朝为了筹建京汉铁路,由梁士诒等人筹办交通银行,这是当时两大发钞行之一。梁士诒运用“交通+金融”的方式,解决了清朝的不少财政困难,便有了“梁财神”之名。

“梁士诒还善于用人。”李吉奎说,梁士诒办理的事情涉及铁路、银行、轮船、煤矿、教育、税务等,这么多事情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去完成。于是,他提拔任用了许多有识之士,形成了名噪一时的“交通系”,成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官僚集团之一,推进了当时中国的交通和其他多项事业发展。

一心:

造福桑梓,泽被乡民

梁士诒位高权重,作为交通银行和“交通系”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他曾掌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但梁士诒生平不贪污,不拿回扣。1927年,他曾对时任地铁部司长的俞诚之说:“执事提倡厉行廉洁,乃吾辈数十年来,所兢兢自持者。”

旧时官员富商,有钱之后常常买田置地。梁士诒却不热衷此道,一生不蓄产。他常对人说,园林苟足安居,人我初无分别。又告诉后人,五十岁后方可置业,大丈夫四海为家,国事方殷,谋生无定所。

“梁士诒居住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地,都没有自己的住宅,要么租住,要么住在朋友家中。”白坭岗头村人梁建宏说,在家乡岗头建设的海天书屋勋爵府,其实是他父亲梁知鉴所建造。以梁士诒当时的地位,勋爵府完全可以建得更豪华。但房子除了地板来自意大利,比较奢华,其它都是意在节俭,房屋有一面墙还是借用隔壁邻居的。

自从高中进士后,30多年间,梁士诒主要在外办洋务、兴银行、建铁路。但他仍然心系桑梓,体现出一名乡贤的家乡情怀。

海天书屋的石雕。

梁士诒对家乡教育事业很重视。1895年和1901年,他两次受聘在凤冈书院讲学。他还将凤冈书院改为三水县学堂,制定章程,筹措款项,成为三水县第一所新式学校。1908年,梁知鉴任三水劝学所所长。1910年,梁士诒又返回家乡,创办冈(岗)头职业学校。梁士诒还通过教育提携后学,同乡人梁萼联就是梁士诒的入门弟子,官至陆军中将。

1914年,广东发生大水灾,梁士诒在北京联合同乡募集善款,并请政府划拨巨额税款,得资百万,修筑基围。1915年,乙卯大水,南海、三水两县基围多被洪水冲垮。梁知鉴命梁士诒倡募巨资供给乡人,修建基围,造福乡民。

为家乡改进生产,梁士诒手书《为三水冈头乡提请农林局改进生产计划》,提交给省农林局。他主张由岗头先行倡导,改进生产。同时,他召集乡人决议,创立农事实验室,以实验指导农民,用水利灌溉贫瘠的土地,把优良的种子赠送给佃户,把旱地改种水稻,并每月定期召集农民将农林局颁布书册教育人民。

两代:

玉壶冰心,恪守相传

“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西樵山文化在梁氏父子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梁士诒出生的岗头村,与西樵山相隔不过20来公里。自晚明至清末,白坭乡民深受西樵山文化和岭南大儒的影响,岗头全乡先后考中府、县秀才的有上百人,考中五类贡生30余人,举人24人,进士6人,入职翰林3人。

为世人所称道的是,林钟、林承芳一家三代两进士一举人,梁氏一房六人三进士两翰林六举人。其中,梁汝弼、梁鸿翥同进士,“父子会魁”的佳话为广东仅有。梁殿元、梁殿勤为“兄弟同榜”,梁知鉴、梁士诒为“父子登科”,林承芳、梁鸿翥分别为三水第一、第二翰林。这些先贤考取功名后大多在朝廷为官,梁士诒更是官至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

记者梳理资料时发现,梁士诒一度位极人臣,但是他一生行事深受乃父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二人都醉心办学。1918年,梁知鉴和梁士诒在岗头村大祠堂创办劝学性质的义学——琼冈高等小学。这个小学有别于传统的私塾,采用西式教学,并且面向乡民开放,不收学费。1929年和1931年,该校先后更名为三达学校和岗头小学。如今,更名为白坭第二小学的岗头小学仍然在三水南部发挥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

梁氏父子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影响,但在白坭乡民的心中,他们有一杆秤,用以评价梁士诒、梁知鉴的一生。“梁氏父子最大的贡献,是回乡下创办义学,让岗头人早早就接触到现代教育。”上世纪70年代,潘永海曾在当时的生产队任职,他对白坭的乡贤故事十分熟悉。

梁知鉴的人生履历,跟梁士诒相比也毫不逊色。梁知鉴生于1843年,卒于1929年,享年86岁。早年,梁知鉴师从南海名儒朱九江,服膺义理经世之学;中年参加“公车上书”,往后20余年,梁知鉴历任廉州、钦州、北海商董,主持市政,调节金融,恤商惠民。南归故乡之后,创设了琼冈高等小学,并设立平粜局以抑制当时的米价。

思德亭依然矗立在路旁。

晚年,梁知鉴闭门著述,研究古今为政之得失,写有《四书日课》三十卷,全书融汇了他数十年的人生阅历和治学心得,搜罗2000多年以来朝野政俗之得失,提出“合焉者兴,不合焉者废;合焉者治,不合焉者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财富。目前,该书藏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梁知鉴的一生,正是在“数千年未遇之变局”中度过。但是,正如所有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炎黄赤子一样,他早年攻读孔孟之书,精研义理之学。1893年,梁知鉴在乡试中举人,两年后赴京参加会试。正值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梁知鉴与同乡关伯麟、黄恩荣、陈廷选等人积极响应,主张变法图强。

“从服膺理学始,梁知鉴就展示出经世之能、报国之志,最后著书立说,垂教卅载,筹款保堤,造福桑梓。”梁知鉴的同族后人梁志昌说,尽管后来时局动荡,梁氏一门也大起大落,但是他们的海天书屋及墓地梁氏佳城被村民完好地保存下来。

梁建宏曾参加编撰《三水岗头古村风韵》一书。他说,梁知鉴一生待人以公诚,潜心讲学授徒,乐于为乡民排忧解难,其一生,兴师范、立乡校、举平粜、联团保、开水利、缮堤防、禁烟赌,分别在广州青云学院、三水师范疏远讲学合计三十年,教授学生超过千人。

梁知鉴还热心公益。72岁高龄那一年,他发起加高培厚东围、西围——即樵桑联围的前身。此后数十年间,广东省各地水灾不断,白坭一带却得保安澜,乡民安居乐业。

据《三水县志》记载,1915年夏,西江、北江、绥江流域连降暴雨长达两个半月,江水暴涨,三水永丰、清塘、榕塞、大陆等46条堤围崩决,决口共4978丈,淹没稻田旱地31万余亩,水灾殃及广州西关、长堤、一德路一带,史称“乙卯水灾”。

同年7月19日,香港《循环日报》刊登了一份三水商工务局的求援告示《哀求救命》,称“本邑灾深地广,非藉乡人踊跃捐输,车薪杯水,何济于事”。三水区博物馆副馆长张雷向记者翻出了记载当年灾情的历史资料,并解释,清末以来水利连年失修,而且当时大多数堤围都是各镇、各村自行修筑,对洪水的抵抗力很弱。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白坭一带尤甚,白坭、鸡陵等堤围崩溃,痛定思痛的白坭人开始修筑联围。彼时,白坭乡绅筹划修筑堤围抗洪,却缺乏有威望的人来主持大局。获悉消息后,梁知鉴不顾年迈,会同东围、西围的相关负责人一同勘测灾情,并牵头发起募捐,发动社会力量把原来的堤围加固加高,原来的西海(即西江白坭段)白坭、鸡陵、雄旗、蚬塘四条堤围,东海(即东平水道一带)蚬壳六围自此连成一体,形成四面环水的闭合堤围,洪灾抵御能力大为提升,西江水患自此被樵桑联围这一“绿色长缨”降服。

史载,在梁知鉴的奔走呼吁之下,“东围共捐银,四万五千余圆;西围共捐银,九万五千余圆”——仅仅一年之多后,乡民堵塞决口三百余丈,基身一律加高培厚,余下的钱银,则分发东围、西围受灾群众善后。

18年后的1933年,东围、西围群众为感念梁知鉴的功德,在其故乡仁厚里对开的樵桑联围内坡修建了一座思德亭,用以纪念这位为修筑樵桑联围立下首功的功勋。

空梁王谢迷飞燕,海市楼台咒夕阳。百年荣辱俱往矣,从思德亭到海天书屋,却点点滴滴浇铸着梁氏父子的赤子情怀。

梁知鉴80岁那年,他赋诗《八十自述》,仍然念念不忘恩师朱九江的教导。父子二人的一生,崇文务实,更造福桑梓,关心国事,一如该诗所言:

饱览沧桑雪鬓增,寸心还证玉壶冰。十年海峤携吟杖,千里江乡忆垂罾。闭户看书忘岁月,过庭垂训课孙曾。百龄事业都如此,恪守师传一脉承。

原标题:从思德亭到海天书屋

父子两代人的赤子情怀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杨立韵、宾水林

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