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品城|禅城张槎400年龙舟精神生生不息

2021-01-20 10:23:24来源:佛山在线

古人视龙为司水之神,所以人们就制作出形态与龙接近的龙舟,以划龙舟的方式向龙神祈祷,希望风调雨顺、蚕丰鱼肥、国泰民安。

张槎水网交错,河涌密布,开展龙舟活动具有天然的地理条件。农耕时期,张槎各村村民经常操作各式小艇在汾江河上来回穿行运输粮食和生活用品,长期积累的驾船技巧非常适合水上竞速等活动。

张槎的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张槎人划龙舟的历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2013年,为振兴龙舟文化,张槎时隔20多年重新开始举办龙舟赛,至今已成为当地每年最盛大、最受人期待的节庆活动之一。

如今龙舟文化早已成为张槎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彰显张槎文化内涵和城市气质,凝聚着张槎人的精神风貌,激发着张槎人干事创业的热情。

习俗流传三四百年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着这样的说法:南宋末年,宋少帝被元军追赶,从福建乘一艘数十人划动的长船到达珠江三角洲。皇帝被认为是天子,是龙的化身,人们便把宋少帝乘坐的长船称为龙船。后人为纪念此事,在长船上装上龙头,依照皇帝所乘长船的装饰,插上罗伞幡旗,并在端午节赛龙舟。直至明清时期,端午赛龙舟已是十分盛行的民间习俗。

张槎的龙舟活动最早可追溯到400多年前,那时张槎村就有赛龙舟的习俗,当时赛的是彩龙。如今,张槎的龙舟分两大类,以莲塘村为代表的竞速类龙船和以大江村冯氏、罗氏为代表的彩龙。

彩龙表演是“大江龙舟习俗”,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彩龙表演选精壮汉子,站在龙船头和龙船尾,以韧力和耐力踩得龙船一升一沉,如波似浪,水花飞溅,别有一番景致。2015年,该习俗还被纳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多次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夺得大奖。

2018年,第六届张槎龙舟赛上集结准备比赛的各村龙舟代表队。

在大江村冯氏世祠旁边,有一个接龙门,里面住着两艘高龄彩龙,一艘年纪已超百岁,从清朝保存到今天,没有大赛事一般不出巡,另一艘也有30多年历史。

大江村冯氏现有的龙船总长20余米,船上设龙头、龙尾及各式彩旗、头牌、罗伞等,可以容纳68人,包括扒丁、鼓锣手、泼水、挥旗等。

据介绍,彩龙用坤甸木和杉木做成,每个卡位之间用藤条打成风车结捆绑,整条船没有一根铁钉。五月初一彩龙落水,船员们会让龙身木材之间的接口和缝隙在水中浸润,等到五月初五那天起龙,把船里的水舀出来,准备参加龙舟赛。

“大江彩龙身份高贵,在下水的时候,往往需要有4只草艇‘保驾护航’,其中一只指挥、一只烧鞭炮、两只护船。彩龙的花式是最大亮点。”大江村龙舟队队长陈永乐说,大江彩龙无论是装饰,还是起龙仪式,在张槎乃至禅城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外地的龙舟活动,没有邀请都不会轻易参加。”

与大江村冯氏一样,大江村罗氏也有一条彩龙,习俗亦与冯氏相近。

竞速类龙船方面,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槎曾组织各村草艇进行竞速比赛,激发各村参与龙舟活动的热情。从2013年开始,张槎街道办组织各村开展龙舟比赛。2014年每村各购买了一条12人龙舟,每年举办12人制龙舟赛,并采用目前国家最高水平的赛道和规则。

2018年,在第六届张槎龙舟赛上,来自张槎大江村的彩龙表演。

莲塘村龙舟协会会长陈明灯介绍,莲塘村扒的是竞速龙船,一般有五人龙、十三人龙等。平时训练,除了练习动作的有力、齐整外,还要把船尾系在埠头,让扒丁发力划,而船不动。经此训练后,比赛时发令枪一响,莲塘龙船就可以有足够的冲劲,一马当先。

莲塘村现存的3条“十三人龙”,其中一条是上世纪20年代在广州定造,完工后由村民选出扒丁直接从广州划回,至今已逾90年。

龙舟盛宴凝聚乡情

龙舟赛是民间文化兴旺的象征,龙舟饭更是这个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维护村内外宗亲关系的重要传统方式。

据说,龙舟饭是古时延续下来的传统习俗,吃过龙舟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无论身份贫穷富贵,村民还是客人都是平等享用,特别是小孩子吃龙舟饭,寄寓着长辈们对孩子平安成长的期望。

在张槎,吃龙舟饭,吃的是乡情,图的是意头。每年龙舟赛过后,张槎多个村都会在村中祠堂举行龙舟饭盛宴。全村老少欢聚一堂,分享龙舟比赛胜利和村人团聚的喜悦。

龙舟队员将烧猪、烧酒、奖品等摆放在祠堂前拜祖先,祈求今年及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敲锣打鼓、放鞭炮增添喜庆。村民纷纷与龙舟队员、冠军龙舟拍照留念。有的大人还急忙把小孩带到龙舟队员面前求摸头摸脸,让小孩沾沾喜气,茁壮成长。

每年的龙舟盛宴都得到不少莲塘热心人士大力支持,已然成为莲塘村一年一度的盛会。莲塘村村民陈有光回忆说,这几年的龙舟饭都热闹非凡,在康乐楼摆了上百围桌,龙舟队员及其家属、村中老人数百人欢聚一堂,俨然莲塘村的村庆。

陈有光说,吃龙舟饭是一个传统,最早的龙舟饭是给划龙舟的人吃的,吃了龙舟饭后划船特别有力气,来年会运气旺,吉祥又如意。后来看龙舟的宾客、观众也一起吃龙舟饭,最后演变为热热闹闹的一种划龙舟前的固定仪式,最终形成了一种民俗活动。

在宴席上,善长仁翁慷慨解囊,豪爽捐出善款作奖金,激励龙舟队员再接再厉,同时也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龙舟比赛中去,将极具文化底蕴、深含拼搏精神的张槎龙舟文化传承下去。

张槎莲塘龙舟队训练基地。

近年来,张槎龙舟事业蓬勃发展,龙舟文化已成为亮丽的地方文化名片。港澳乡亲们一直都在关注张槎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每年都会回乡参加张槎龙舟赛。去年,张槎街道、港、澳三地各派一支队伍参加龙舟友谊表演赛,以龙舟会友,加强三地文化交流,增进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友谊,凝聚起粤港澳大湾区的力量。

龙舟文化薪火相传

去年,2019年张槎街道“东基童梦杯”第七届龙舟赛拉开战幕,33支龙舟队在汾江河张槎段比拼速度与激情。龙舟如今不仅是一项传统的文化,更是一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

“现在和旧时截然不同,队员划上了国际标准的龙舟艇,还能在水清岸美的汾江河欧洲工业园段河道里进行练习和比赛,场地既安全又美观。”陈明灯说,村里龙舟队规模也不断壮大,从2014年的70人增加到目前的过百人。其中二三十岁的青年队员超过40名。

“在我们村里,至今保存着一艘90多岁的‘老龙船’,整个协会有老中青三代90多人,年纪最大的都70多岁了!”说起莲塘龙狮龙舟的“威水史”,陈明灯十分自豪。目前。村里8个村民小组都各有一支龙舟队,2012年张槎街道鼓励传承龙舟运动和文化,村民自发组建了龙舟协会,并购买了3条比赛专用龙舟,每年参加张槎街道龙舟赛。

“彩龙延续了几百年,我们的队伍总量都有几千人。”陈永乐表示,大江村民一代传一代,龙舟队的队员从3岁幼儿至60岁的老人都有,村民对彩龙感情浓厚。在彩龙落水的时候,妇女会摆桌祈福风调雨顺、村民安康。由于大江彩龙的观感极强,往往成了龙舟活动的亮点。据悉,在五月初二和初三,大江龙舟队的老队员将对年轻人进行培训,包括打鼓、敲锣、划船等,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

近年来,张槎街道重视龙舟文化的挖掘与推动,成立了张槎龙舟协会,张槎的每个村都积极购置新龙舟,除重启张槎龙舟赛外,还在莲塘水闸建设龙舟基地、举办国家级龙舟裁判员培训班、积极与社区及学校联动宣传龙舟文化、主动与异地龙舟协会交流学习等,以此促进本土龙舟文化的专业化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张槎辖区内有16支龙舟队,龙舟运动员近700人,参与龙舟运动的市民超过一万人。多年来,张槎街道龙舟协会龙舟队不断“走出去”,参加各项国家级、国际级赛事,并在一些国家级赛事中取得不俗战绩。

“龙舟协会积极开展龙舟赛事,一方面是向全国展现张槎龙舟的风采,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不断参赛,推动本地龙舟运动发展,吸纳更多年轻人加入龙舟运动。”张槎龙舟协会会长黎耀英说。

张槎街道龙舟协会的“威水史”

2015年

参加中华龙舟大赛江苏武进站,获200米小组第一名

2015年

参加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亚洲)国际金杯赛,获第四名

2015

中国龙舟公开赛(海南·澄迈站)总成绩第二名

2016年

中华龙舟大赛江西鄱阳湖站第八名

2017年

第六届惠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第一名

原标题:400年龙舟精神生生不息

龙舟文化彰显了张槎文化内涵和城市气质,激发着张槎人干事创业的热情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黄瑶

图|记者谭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