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山清水秀空气好 佛山交出“十三五”亮眼生态答卷

2021-02-22 10:21:12来源:佛山在线

深黑为“皂”,帷帐为“幕”,海拔805米,佛山第一峰。站在皂幕山最高峰,满山林木高耸,苍翠深邃,宛如深绿色的大幕,将绿色绣进佛山各个角落。2月1日起,连续7天播出的大型生态纪录片《大美佛山》,以震撼的航拍画面呈现佛山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工业城市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家园?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十三五”期间,全市三大污染防治战取得喜人成绩:空气质量实现多个历史性突破,污染物浓度呈梯度下降;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突出,达标率呈明显上升态势;生态产品不断丰富,城市环境“颜值”逐年提升。

绿色追求,孜孜不倦。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交汇点上,佛山市委、市政府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不负使命、不负人民的生态答卷。

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国第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昔日苏东坡诗句里的风景,如今在三水云东海湖有了新的诠释。冬日晴暖,云东海湖水波粼粼,蓝天白云倒映水中,一派水清岸绿的怡人景象。根据全市各点位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020年云东海街道“气质”明显提升,同比改善24.8%。

不只是云东海,全市空气质量改善有目共睹,蓝天白云彩虹近年来成为佛山市民朋友圈的常客。1月15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0年168个重点城市空气改善幅度排名前20位名单,佛山排名第3。2020年,佛山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35,优良天数比例为91.0%,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与此同时,大气污染物浓度不断下降。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较“十二五”末期分别下降25.9%、43.6%、58.8%、24.4%、28.6%,均到达自2012年颁布新监测标准以来的最优水平。

其中,“约束性考核指标”PM2.5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首次达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同比居全省第2位,与“十二五”末期相比下降43.6%。“工业污染标志物”二氧化硫浓度为7微克/立方米,稳定保持在“个位数时代”,与“十二五”期末相比下降58.8%。

俯瞰禅城区亚艺公园一带,碧水蓝天,树木茂盛。/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过去五年来,全市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均保持下降趋势,优良天数占比不断提升达九成以上。这一降一升的背后,折射出佛山多年来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连续多年将“新年第一会”用于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且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

“佛山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承载着800多万佛山人民对蓝天绿水的热切期盼,肩负着探索工业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光荣使命。”市长朱伟在署名文章中指出,佛山努力在制度改革创新、污染防治攻坚、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环保服务等方面求突破,走出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制造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之路。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在这座城市化作生动的实践。2017年,佛山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9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结果中,佛山获“优秀”等次;2020年,佛山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此外,佛山市顺德区和高明区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荣誉称号。

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突出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2020年12月初,亚艺公园西门口游船码头附近,不少市民看到亚艺湖上飘着很多“水铰剪”。这种学名为水黾的昆虫对水质要求极高,它们的“回归”让附近居民感到喜悦,同时也折射出水质的变化。

亚艺湖水体修复趋好,可谓“十三五”期间佛山水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佛山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全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突出,达标率呈明显上升态势。

在水质变化上,全市主要考核断面水质全面提升:13个国控及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76.9%,劣V类比例为0;相比2015年,国控平洲水道水质由Ⅲ类提升至Ⅱ类,佛山水道横滘断面、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水质改善幅度均超过47%,由劣Ⅴ类提升为Ⅳ类。

从各流域水质地图也可以看到,以前是红色断面(劣Ⅴ类)多,如今蓝色(Ⅳ类)、绿色(Ⅲ类和Ⅱ类)的断面越来越多,意味着重点流域的水质在逐步改善。同时,饮用水源水质长年稳定达标,佛山在全国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中连续多年获得100分,等级优秀。

更令人欣喜的是,水环境污染指数不断下降。2016年以来,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8万吨/日,新增污水管网2855公里,氨氮新增削减量约2864吨。在广佛跨界流域中,先后完成351条支涌清淤,其中西南涌清淤量约58.32万立方米,总磷削减量估算约3362吨。

同样呈现下降态势的还有黑臭水体数量。截至2020年底,全市8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全市205条城乡黑臭水体全部通过整治验收(比例100%)。

芦苞镇花海生态公园内,游客穿梭在花海中。佛山城市环境“颜值”逐年提升,让市民收获满满幸福感。/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从考核断面水质全面提升,到黑臭水体数量直线下降,敢作敢为的佛山人以水为笔,逐步摆脱中国工业城市粗放型发展,正努力把绿水画进城市景观中,把碧水蓝天镌刻在人们身边。

制度不断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茫茫夜色中,一辆蓝色大货车行驶在海八路上,车尾喷出一道黑烟,短短几秒便驶离监控范围。不过,这一幕被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记录下来。随后,该蓝色货车被处以200元罚款并记3分。

这是佛山推出的基于人工智能的黑烟车限行抓拍处罚举措,开创全省乃至全国先河。在此基础上,佛山还首创移动源污染防治“环保取证、公安处罚”模式,已推广成为全国移动源行政处罚的样板。该模式明确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抓拍数据、图片、视频等电子证据,然后传输至同级公安交警部门,由公安部门将相关车辆图片录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进行处罚。

生态环境治理,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谙这一道理的佛山,凭借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改革创新精神,始终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推进生态环保攻坚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期间,佛山在全省率先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并升格为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委员会主任,研究出台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等系列文件,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环保职责。

主官挂帅,运筹帷幄。环境治理过程中,佛山创新实施市委书记、市长环保督查令制度,建立四级督察体系,必要时由市委书记、市长现场督查办理进展情况,统筹各方力量共同解决重点难点环保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发出督办提醒函212份,督办通知401份,挂牌督办47项,书记市(区)长督查令24份。

环境治理,有法可依。聚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佛山还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先后颁布实施3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涵盖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防治、扬尘污染防治、排水管理等多个领域,强化环保、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执法联动。

正是一项项创新举措,推动佛山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行稳致远。

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佛山努力探索生态文明创新之路,绿色发展的价值不断凸显出来。

作为传统工业大市,发达的制造业是佛山最响亮的名片,然而跟国际上很多城市一样,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佛山也曾忽略了生态环境。经济大步前进的同时,环境也背上沉重的包袱。

庆幸的是,佛山人意识到,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才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十三五”期间,佛山推动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蜕变,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重新长出自然和谐的新芽。

皂幕山满山林木高耸,苍翠深邃。/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围绕经济质量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提升,佛山以工业技术改造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已有超过一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有力扭转了传统产业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被动局面。例如,陶瓷行业经整治提升,企业由300多家减少到63家,保留的企业全面达到严格排放标准,能耗下降1/4,产值、税收均增长1/3。

除此之外,土地开发强度大、利用率低,生态环境容量偏紧,已成为制约佛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佛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扎实推进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累计完成村级工业园土地整理13.3万亩,通过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形成一批高品质创新产业园,不断拓展产业创新发展空间和生态文明建设空间。

在佛山开展“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题调研时,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守亮如此评价佛山:佛山是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企业数量多、工业产值高、生态空间小、历史包袱重,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所承受的压力、所坚守的情怀、所表现的担当值得肯定和学习。

铁肩担使命,笃行守初心。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佛山人将以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和不破不立的改革勇气,坚持走佛山特色的制造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之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空气质量实现全面达标,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佛山交出“十三五”亮眼生态答卷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林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