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三水“国字号”农产品黑皮冬瓜畅销海内外

2020-08-17 17:01:27来源:佛山在线

食材档案

姓名:黑皮冬瓜常见体重:25~35斤外貌特征:长圆柱形,条形匀称,瓜皮墨绿厚实,带白色茸毛

内在特点:肉质雪白致密清香,瓜瓤少,爽甜清脆

代表作:冬瓜盅

荣誉: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昨日,天刚亮,三水区白坭镇岗头村村民苏伯就带着收瓜工人来到自家的冬瓜地,开始采摘5万斤黑皮冬瓜,分批运往位于岗头村的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产销基地。这是苏伯今年卖出的第一批瓜。

走在岗头村内,处处可见黑皮冬瓜丰收景象。近十天以来,白坭黑皮冬瓜陆续进入采收季,收购价在0.68元左右,相对平稳。黑皮冬瓜的采收将持续到六月中下旬。

拥有2000多亩黑皮冬瓜的岗头村,不仅是白坭镇黑皮冬瓜种植面积最大的村居,更是三水第一代黑皮冬瓜的诞生地。从一颗小小的杂交种子,到发展为万亩良田上的主要作物,成为畅销海内外的“明星农产品”和国家农业部认定保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黑皮冬瓜用了不到60年的时间。

这款土生土长的“土冬瓜”,圆滚滚的身材,看似其貌不扬,却以“硬核”的品质,折服了国内各大城市以及海内外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手掌拍在瓜身上发出的脆响,头尾匀称有亮泽的条形,“横刀”切开后露出的厚实雪白肉质,竭力降低存在感的瓜瓢,以及在齿间咬合时的爽脆清甜,无一不让食客的脚步为其停留。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博采众长培育初代良种

岗头村村民梁明高,是黑皮冬瓜最早的培植人之一。他曾是岗头大队的农技员,种植黑皮冬瓜长达数十年。

采访当天,77岁的梁明高准时来到岗头村村面广场,带着记者到黑皮冬瓜地里,讲述当年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白坭种植的冬瓜以青皮冬瓜为主;上个世纪70年代,本地黑皮冬瓜作为新品种在岗头村试种后,在白坭全镇推广种植;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黑皮冬瓜的播衍足迹沿西江、北江逆流而上,覆盖西南、芦苞、乐平和大塘等镇街,一跃成为三水单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并开始集中北运、销往东南亚,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岗头村的黑皮冬瓜迎来采收季。这里的冬瓜个头大、肉质好,品质优良,远销外地。/本组图片由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署名除外)

这是黑皮冬瓜培育发展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

“60年代种植的青皮冬瓜,由于皮薄,瓜肉不够厚实,运输和存放过程中损耗较大。”梁明高说,为了减少损耗、提高收益,他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冬瓜的品质。

当时,白坭从南海西樵引进了一批黑皮冬瓜,并在镇内小范围试种。后来,又从东莞引进了不同的瓜种。西樵的冬瓜体形又长又大,但肉质疏松;东莞的冬瓜虽然相对短小,但两头匀称,并且肉质结实。曾代表白坭公社岗头大队到三水县农科所学习杂交、嫁接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梁明高,萌生了对各具特点的冬瓜品种进行授粉杂交、优选培育的想法。

经过多年的杂交培育和优良筛选,皮色墨绿厚实、肉质雪白致密、条形匀称并且耐贮运的三水第一代黑皮冬瓜,在岗头村诞生了。

“一个黑皮冬瓜,带动了整个白坭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梁明高回忆,在产生第一代黑皮冬瓜之前,稻谷、甘蔗、蚕桑是白坭的三大农作物,收益不高。黑皮冬瓜推广种植后,白坭逐渐形成了“春种冬瓜、夏种豆角、冬种椰菜”的农业生产“铁三角”。农民的农田一年四季都有作物生长,土地利用率和价值大幅提升,令农户全年收入翻番。

与此同时,新的挑战也产生了:大面积的种植使得黑皮冬瓜很快供大于求。出路很快被找到——黑皮冬瓜走出广东。

岗头村的黑皮冬瓜,瓤少肉厚,爽甜清脆。/佛山日报资料图片

原来,面对已饱和的本地市场,白坭的农户便到上海、武汉等地推销黑皮冬瓜,有时还会利用从外省过来的运输车辆返程时空置的车厢,将黑皮冬瓜运往北方销售。此后,陆续有省外采购商直接来到白坭,指定要求收购岗头村黑皮冬瓜。

历经数十年的种植和代代优选,如今的黑皮冬瓜已经成为“明星农产品”,得到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它们不仅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还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迪拜等东南亚、欧美和中东市场铸就了良好口碑。

广受青睐源于“硬核”品质

一颗小小的杂交种子,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魔力?

每逢黑皮冬瓜采收季节,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康喜莱”)产销基地货如轮转,非常繁忙。昨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已有五六辆满载黑皮冬瓜的大小货车、拖拉机在排队等待装运发货。当日的冬瓜要搭乘15米长的大货车,经过两天两夜运抵甘肃省兰州市。

储存期短,运输过程损耗大,是农产品走出去的一大制约。黑皮冬瓜在培育之初就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具备了便于长途运输和储存的先天条件。这是黑皮冬瓜畅销海内外的第一张通行证。

今年受疫情影响,黑皮冬瓜销售有所下降。但是,来自上海的订单依然高企。进入收成季的十多天里,康喜莱已发出近30车约184万斤黑皮冬瓜,其中以发往上海为主。而且,今年的收购价为0.68元左右,相对稳定。

瓜农将冬瓜摆放整齐,等待运输车前来收购。

“受疫情影响,今年播种冬瓜时,很多农户信心不足,担心只能卖到0.3元。”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社长李广彬说,冬瓜稳收,质量是重要保障。

来自上海的经销商王付海曾表示,上海70%~80%的黑皮冬瓜都是从白坭收购来的,主要是看上了白坭黑皮冬瓜的品质。

瓜皮黑亮且厚,瓜肉厚实雪白,瓜瓤少,条形匀称,爽甜清脆,这就是广为经销商所称道的黑皮冬瓜品质。

曾在岗头村当了十几年村书记的梁汝灿带记者来到苏伯的冬瓜地,随机挑了一个黑皮冬瓜,人站到冬瓜上,双脚交替踩踏。随后,记者上前翻转、拍打这个刚被踩过的冬瓜,不仅结实完好,拍打时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梁汝灿说,黑皮冬瓜长年“稳定发挥”的过硬品质,是信心来源。

在坊间人气高企的黑皮冬瓜,同样得到了官方与行业的权威认可和认证。

2006年、2010年,三水黑皮冬瓜先后成为全省首个蔬菜类证明商标和广东省著名商标;2011年,中央电视台在白坭岗头村拍摄了《走进中国地理标志——三水黑皮冬瓜》专题纪录片;2014年,三水黑皮冬瓜被评为佛山市十大农产品,并进入省和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序列;2016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佛山首个获得国家农业部认定保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同年,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的黑皮冬瓜上榜广东省第二届“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

“夏天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切一块瓜肉直接吃,很解渴。”在李广彬看来,白坭黑皮冬瓜不仅品质好,而且浑身是宝,他对这一农产品充满信心。

◎相关链接

僧人眼中的冬瓜

冬瓜外表憨头憨脑,似乎不太招古代文人骚客待见,历史上有关它的文章、典故少之又少。但奇怪的是,僧人似乎很喜欢吃冬瓜。其中,从宋代僧人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冬瓜或许就是僧人的时蔬。

宋代僧人释道行在其创作的《颂古十七首·枯树云充叶》中写道:“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长天秋水,孤鹜落霞。”宋代僧人释如珏的古诗《答僧问·如何是佛烂冬瓜》如是说:“如何是佛烂冬瓜,咬着冰霜透齿牙。根蒂虽然无窖子,一年一度一开花。”

宋代僧人释师范的《偈颂》这样“点赞”冬瓜:“去年不在家,虚过重阳节。今年既在家,须要强施设。淡水煮冬瓜,真个滋味别。不知滋味者,却似嚼生铁。”

这些诗词颇有禅意。后人可从字里行间,一窥冬瓜带来的生活趣味。

原标题:从一颗杂交种子到“国字号”农产品

黑皮冬瓜的名与实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梁欣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