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品牌 >

国内专家学者集聚三水研讨粤剧《红头巾》

2020-11-01 10:21:32来源:佛山在线

9月20日,粤剧《红头巾》在三水区文化中心大剧场开演,讲述了近100年前,三水妇女“下南洋”谋生养家的故事。谢幕时,现场响起5分钟的掌声和喝彩声。观众为该剧鼓掌喝彩、泪湿眼眶,专家从艺术角度分析,同样给予高度评价。

同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会等专家实地走访“红头巾”的故乡三水;9月21日,“国际视野中的艺术复兴”——广东粤剧院建设发展实践研讨会在芦苞镇举行,来自广东省内以及北京、吉林、甘肃、宁夏等地的30多位专家为粤剧建言献策,以独到见解剖析大幕背后的三水人文底色。

一头红巾为何如此催泪?

“这出戏像一首抒情诗,这是它的风格。而低回婉转,是它的基调。”在21日的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会执行顾问、原会长薛若琳这样评价粤剧《红头巾》。

薛若琳认为,该剧用小人物、小故事,讲述一群三水妇女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漂洋过海到新加坡,做建筑工养家糊口的往事。尽管她们心系祖国和家乡,直到中年才艰难返乡。

这是取材自三水的真实历史故事,也奠定了粤剧《红头巾》的情感基础——悲苦和催泪。

9月20日晚8时,粤剧《红头巾》在三水区文化中心大剧场上演,讲述百年前三水妇女“下南洋”谋生养家的故事。/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这部作品浓缩了一部南洋闯荡史,是一群底层的、平民的、悲苦的女性闯荡史。”《文艺报》文艺评论部副主编徐建说,“红头巾”群体闯荡南洋的历史故事,是一个人口迁徙的题材。

过去,他看过一些关于走西口、闯关东等题材的表演,它们大多以儿女情长、商海沉浮等内容为主题。而粤剧《红头巾》,聚焦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与群体的命运,展现这群女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情感守望的过程,在众多人口迁徙题材剧目中脱颖而出。

诗意舞台设计有何亮点?

“我看了两场《红头巾》。它在视觉上赏心悦目、美轮美奂,表现出了音律之美,舞美设计很新颖。”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对粤剧《红头巾》的舞台效果称赞有加。

舞美设计中的“一线水纹”,引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王馗的关注。“它是客观的地理边界,也表征着人物的心理边界。”王馗评论道,这条游移跃动的分界,一边是人物真实的栖所,一边是主人公精神的空间;一边是南洋异梦,一边是三水故土……强烈的反差彼此交织,呈现出主人公人在他乡、彼时彷徨无助的精神状态。

在舞台上,胥江祖庙、三江汇流、镬耳建筑等三水元素频现。据悉,道具组曾多次到三水实地寻找红头巾相关物件,制作92个品种628件道具,大到花轿,细至梳子,都力求贴近真实。

“用戏剧呈现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广东故事,广东粤剧院做得非常好。”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秦腔表演艺术家柳萍认为,主创团队用三年时间打磨一部剧的精神可嘉。

《红头巾》艺术和市场价值几何?

粤剧《红头巾》是由“省市区镇+广东粤剧院”共同打造的精品力作,其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专家的热议话题。

“默默生活在基层乡土,最后又创造出奇迹的这种人的力量,应该被铭记,更值得被搬上舞台。”20日,王馗实地走访三水“红头巾”下南洋的起点——芦苞胥江祖庙时,了解剧中人物的原生文化生态、风土人情。

他提到,广东粤剧院选择三水题材创作粤剧《红头巾》,是近百年来粤剧在现实题材领域的创新发展,是具当代意义的艺术呈现。

“这出戏题材独特,舞台呈现别致,是主旋律又另辟蹊径,即为群像立碑,又个性鲜活,诗意盎然中充满戏剧张力。”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以此作为粤剧《红头巾》的推荐辞。

对于粤剧《红头巾》,业内专家对其仍有更高的期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杨树表示,既要巩固原有的粤剧爱好者,又要吸引更多潜在观众,希望广东粤剧院能屡出精品,推动粤剧迈上新台阶。

此外,专家认为,粤剧《红头巾》在海外同样拥有较大的市场。“‘红头巾’是联系三水和新加坡的一个重要纽带,希望征集意见,让主创团队到新加坡去演。”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建议。

原标题:国内专家学者集聚三水研讨粤剧《红头巾》

这是一部能走向海外的文化精品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陈玲玲 见习记者卢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