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三水区疾控中心直击病毒,多举措逆转“变数”为胜利“定数”

2020-03-11 09:01:17来源:佛山在线

疫情发生以来,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何永辉,一直紧绷着神经。他说,即便采样与流调过程很辛苦,但最大的欣慰是没有新增确诊病例。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最关键的环节是预防、诊断、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咽拭子采样检测、应急消毒。在这些环节中,除了救治由临床医生承担外,其余多个环节,疾控中心都是主力军。

这些工作,随时都有可能与病毒“照面”。因此,每一次行动都是一次历险。这群追着病毒“跑”的疾控战士们克服恐惧,全身心投入战斗,只为早日将疫情“变数”转变成胜利的“定数”。

病毒追踪者

与隐形敌人较量

“嘟嘟嘟……”电话铃声响起,“这边是疾控值班室,有一份流调函需要你们立刻处理……”一个疑似病例的电话报告,意味着三水区疾控流行病学调查组又一个繁忙的开始。他们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前往防疫第一线。

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准备消杀物资。

“请配合我们的流调工作,提供真实、详细的信息,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我们会依法保护被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请群众放心配合。”这是流调组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让密切接触者尽快得到排查,患者尽快得到救治,防止更多人感染,是他们每天要做的事。

然而,并不是每一次调查都能顺利,有的调查对象会耍脾气,有的会隐瞒部分内容,有的人会忘掉某些细节……这时流调组员就要化身“福尔摩斯”,引导病例回忆更多细节、追溯蛛丝马迹,抽丝剥茧般挖掘更多有效信息。

“快速进行个案调查,认真梳理病例之间流行病学的关联,找到传播的链条,这是一个抽丝剥茧、追本溯源的‘侦探’活儿。”流调组组长李庆文说,他们要对每一个病例背后的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追踪。

掌握密切接触者的线索和范围后,病毒追踪模式便已开启。家人、同事、朋友,甚至同一家餐厅吃饭,同乘一个交通工具的“陌生人”,虽然如大海捞针般艰难,但一个也不能漏掉。

“密切接触者往往带有抵触情绪,我们要花费大量精力与社区、密切接触者沟通。”李庆文说。

不厌其烦地对这些接触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防护;耐心沉着地向群众分析利害,劝说配合……这些看似枯燥的日常,却是找出全部密切接触者、从源头严控疫情扩散的关键。

流调组的成员大都是年轻骨干,他们不仅任劳任怨,而且争先向前,加班到深夜已是工作常态。

1月24日凌晨2时,流调组接到三水首例疑似报告,是一例疫情发生地输入人员发热咳嗽病例,当接到病例报告的电话后,流调组联合采样组带上个案调查表、应急处置箱和采样箱,立即出发。等工作完成,已是天明。

为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扩散,在详细掌握调查对象的每一处活动轨迹和重要信息后,每一个流调组成员立即展开密切追踪并与病毒展开“赛跑”,对他们而言,每分每秒都十分珍贵。

流行病学调查组成员整装出发,开展流调工作。

“见底”的调查,才能把疫情传播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李庆文说,准确严谨的流调工作,是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基础,为后续转运密接和消杀工作提供依据,是控制增量的第一道防线。

这些工作,说不准何时与病毒“照面”。对这群病毒追踪者来说,每次行动都是一次历险。

战疫排雷兵

与病毒零距离接触

1月31日起,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获得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样本核酸检测工作的权限。这意味着,全区所有疑似病例,能在更短时间内得出核酸检测结果,从而更快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与救治。区疾控采样检测组便承担起全区采样和每日数百例样本的检测工作,这无疑是另一项艰巨的任务。

“虽然大家在实验室多年,却是第一次和新型冠状病毒这个陌生的敌人打交道。”区疾控中心检验科副主任技师许娟说,每一个人都拿出百分百的热情和认真,投入学习中,从处理样本,到PCR 上机;从三级生物安全防护穿脱防护服,到高压灭菌。记牢每一步实验要点,力求每一项注意事项入脑、入心。

如今,从最开始的接收样本、实验准备,到核酸提取、PCR检测,再到最后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整个环节前后要经历10个步骤,他们已然做到有条不紊、成竹在胸。

采样人员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采集病例标本。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是这次核酸检测的“主战场”,而检测人员就是与新型冠状病毒零距离接触作战的人。

拿核酸提取来说,这一步是整个实验流程中“最危险”的,也是“最难受”的一步。检测人员需要在厚厚的防护服、呼吸不畅的正压面罩的“包裹”下,在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中提取病毒核酸。

“如果要形容这种感受的话,就像穿着雨衣去蒸桑拿,基本上每天要穿3~4小时。每次做完实验后,无论外面多吵我都睡得着。”许娟说。

疫情发生后,区疾控中心实验室病毒检测24小时无休,每天都有样本从四面八方送来,为及时得到准确的核酸检测结果,4名检测人员根据样本的送达时间分成两班,黑白轮转。

身为男组员的曹洪川主动申请了夜班,常常加班到凌晨,第二天白班照常,还兼职采样工作。组长麦雪芬把休息时间让给她的组员,经常在深夜收到医疗机构送来的加急检测的标本后,主动承担核酸检测。

“裹在严密的防护服里、坐在生物安全柜前,呼吸变得不再顺畅,别人说话的声音都变得遥远了,这里仿佛成了一座孤岛,只剩病毒和我,而我能做的只有打败它。”麦雪芬说。

在战疫中,检测人员们用先进的仪器和病毒面对面“交战”,他们充当着战疫排雷兵,以最快的速度“揪”出新型冠状病毒,排除市民心中的焦虑。

后勤保障队

守住防疫物资堡垒

在战疫中,疾控中心既要冲锋守住前线,又要建好后方大本营。

在三水区疾控中心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不分男女、不论早晚、不论强弱、不论防疫物品多少,只要货物一来,不用组织指挥,该中心的小院里立刻出现了这支保障队。小院旁边由5个车位改造的临时仓库,成为了他们的战疫主战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疾控中心是三水防疫物资集散地,承担着采购全区应急防控物资的重任。同时,基层防疫用品发放,四面八方的爱心捐赠分类、造册、卸货、保管等都在这里进行,任务重、工作细,但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守住战疫的物资堡垒。

“保障组有两名女生,但只要物资到了,她们都主动装卸,毫无怨言。搬完之后还要回到办公室入账统计,常常是白天搬物资晚上做表格。”后勤保障组组长连刚强说。

后勤保障组人员深夜搬运新到物资。

“没有弹药,怎么打仗?一定要保障好防疫物资!”连刚强总是想单位所想,急单位所急,他时常拿着电话,联系不同厂家,恳求厂家尽快发货,生产的物资优先配送到三水区。

疫情期间,后勤保障组紧急采购了一批又一批的医用口罩、防护服、病毒采样管、75%酒精等防疫物资,并及时派送到各镇街和医疗单位,确保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2月27日上午10时,一辆装有801台微波炉的大型集装车缓缓驶入小院内。后勤保障组成员把每箱重达20多斤的微波炉一个一个传递到仓库,码放整齐。

下午4时,连刚强接到记者电话时,气喘吁吁地说:“已经搬了一半啦,再对全区医疗单位进行分装分配,争取今晚搞定。”

2月7日至今,他们累计接收42个单位捐赠物资27万余件,向26个单位发放物资15万余件。

这支物资保障队每天所做的的工作对各个医疗单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如今,全区防疫物资基本供应充足,连刚强说,看到后勤保障运转有力,一线人员吃得放心、行得安心、穿得暖心,我们也将继续加满“油箱”微笑前行。

疾控十二时辰

“三水新增确诊0”“三水又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近日来,连续传来的捷报让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之振奋。好消息不等于疫情结束,随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入攻坚期,为守护群众健康,三水区疾控中心驻守一线十二时辰轮番上阵。

午时

严谨流调

一个疑似病例的电话报告,意味着疾控工作者又一个繁忙的开始。流调组接到医院报告后,要了解病例的状况,在作出初步判断后,带上个案调查表、应急处置箱和采样箱,立即出发。到达医院后,仔细地向医生核实情况。对病人开始个案调查,个人基本信息、发病过程及临床诊疗情况、首次出现症状前14天居住和旅游史、近期去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每个人,每个地点,精确到分钟……这些细节都是切断传播的关键。

流调结束,采样人员立即要对患者进行咽拭子采样,或者指导医护人员进行下呼吸道采样。

未时

一锤定音

样品争分夺秒送回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组立即开展核酸检测。他们要对样品进行核对、提取、分析,整个实验过程至少需要4小时,检测结果将一锤定音,作为诊断的依据。

戌时

管理密接精准消杀

实验室若发出阳性结果报告,疾控中心立即兵分两路,一组根据调查到的名单,寻找密切接触者,开展集中隔离和采样工作;一组备好消杀物资,赶到病家活动场所和居住场所,开展终末消毒,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亥时

废寝忘食忘却时间

在实验室工作人员挑灯开展密切接触者标本检测的同时,流调组人员同时从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等对疫情情况进行梳理,撰写调查报告。实验室结果一确定,立即确定传染源处理方法,对传播途径进行切断,并提出其他预防疫情扩散的措施。

辰时

宣传科普

新的一天,熬夜奋战的疾控人忘却了疲劳。两名隔离留观组成员已到达集中隔离点,开始一天的忙碌,加强隔离人群的医学告知、不同风险人群的管理,指导开展消毒。

另外一边,健康宣传组穿梭于大街小巷,张贴海报,派发宣传,撰写科普资料,筑牢宣传基础,提高防护意识,将新冠肺炎防控知识传递到人群中去。

巳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疫情发生前,后勤保障组已开始着手应急物资的购置。随着疫情发展,要随时购入新的物资。从小到工作帽,大到检测设备,购置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一点也不能放松。

三水疾控人十二时辰的坚守,群众健康,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扫描查看详细报道。

原标题:三水区疾控中心直击病毒,多举措将抗疫“变数”逆转为胜利“定数”

与病毒“斗”到底的疾控战士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吴昱萱 通讯员黄佳慧、陆静萍

图|受访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