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何晓燕:做音乐的追梦人 当别人的圆梦者

2021-05-14 18:21:26来源:佛山在线

人物介绍

何晓燕,三水区文联专职副主席,生于70年代的文艺人。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曾任8年语文教师,2003年至今,一直活跃在文化战线上。无论是执教鞭,还是上舞台,始终不忘初心,把艺术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尤其热爱音乐,在旋律中感受美善,在歌声中参悟悲欢。

有人用歌声,摇撼苍莽的岁月;有人用文字,慰藉寂寥的心灵;有人用色块,堆叠朦胧的乡愁;有人用足尖,舞动淋漓的青春;有人用倾听,陪伴他人前行。

从2020年9月~2021年4月,《佛山日报·今日三水》“人文三江”连续推出24篇人物专访,聚焦三水本土在文学、音乐、美术、书法和摄影等领域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艺术创作者与文化工作者。他们在各自的田园默默耕耘,潜心创作。

将他们推向聚光灯,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钩稽那蕴藉于他们作品之中的城市文化根脉——

这源于半年前的一场对话,更源于心底由衷的敬意。

舞台与聚光灯他们值得

“晓燕姐,我们想推一组人物专访。”2020年的9月,本报记者拨通三水文联专职副主席何晓燕的电话。彼时,以重访与重述三水历史文化根脉为主题的副刊专栏“三水文化名片巡礼”行将结束,我们想将报道的主角从“物”转变为“人”,将聚光灯投向那些活跃在当下三水文化艺术领域的人。

“是否可以写一批潜心耕耘的中青年文化工作者和文艺创作者?与那些盛名在外的老前辈不一样,我特别懂舞台对他们的意义。”何晓燕说出了心底的想法,希望为一些默默付出的人,多倾注几分关注。

很快,这段对话有了结果——从第一篇《黄敏:三水“红头巾”的守望者》,到最近的《三水作家梁德荣:邂逅一座城,书写一生情》,“三水文苑英华巡礼”作为“三水文化名片巡礼”的姐妹篇,以24篇人物专访勾勒当下三水文化艺术领域的精神图谱。

《黄敏:三水“红头巾”的守望者》,讲述的是本土文化工作者黄敏13年来对三水“红头巾”毫不间断的追寻与守望。后来,三水“红头巾”还与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邂逅。由此,海内外华人文化圈多了一部现代粤剧《红头巾》。

何晓燕在“光阴的故事”音乐会中登台演唱。

《如烟往事落笔成画,九旬龚兵的手绘人生》,讲述的是“画痴”龚兵的故事。生于1928年的龚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装烟丝的包装纸上画画,在撕下来的笔记本扉页上画画,在巴掌大的碎纸片上画画。最终,三水因之而留下了珍贵的时代画像。

《半生粤剧缘,一世故乡情》讲述了邓华兴投身粤剧传承的故事。年逾古稀的邓华兴怎么也没想到,前半生经营五金厂的自己,后半生居然跟粤剧难离难舍。

一次次访谈,一次次寻迹,黄敏的执着守望,龚兵的“痴”,邓华兴的“缘”,让时光有了温度。何晓燕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让更多人关注这一部分创作者和坚守者。“三水文苑英华巡礼”所呈现的,正是这种一如既往的坚持。

热忱与热爱他们懂得

为什么选择他们?何晓燕锲而不舍地将他们推向舞台,用意何在?在何晓燕转发并点评《画里藏着人生百态,三水这位“灵魂画手”你了解吗?》一文时,她吐露过自己的心声。

她调侃三水本土画家吴迪南:“他跟我一样,有个很有趣的灵魂,加上玩烟斗,更多了几分‘烟火气’。”她还为这个年轻的画家加注:“吴迪南曾经发起举办了一个以西南旧街为主题的画展,如果不是热爱家乡,那很难会有这份情怀的。”

“三水文苑英华巡礼”所钩稽的,正是这种一拍即合的热爱与热忱。

何晓燕是他们的同道中人,并且“出道”很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年仅11岁的何晓燕就在三水举办的青年歌手比赛获“十大歌手”称号。大学时代,她多次参加歌唱比赛,曾摘得省级赛事二等奖。2003年至今,何晓燕几乎都在三水文化系统工作。半辈子的浸润洗礼,她对活跃在基层的文艺创作者与文化工作者有着一份深刻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共情。

“我是三水艺术团第一任团长,那时候常常带队参加下乡演出。”在何晓燕的记忆中,当时一场演出费只有30元,场地布置等工作都要团员们一起动手张罗。但大家的热情很高,从不抱怨。也恰恰因为经历过这样的磨砺,何晓燕对基层文化工作始终怀有一颗同理心、一份战友情。

这些年,每当三水有大小文艺活动,总能看到何晓燕匆匆“赶场”的身影。有时候,她是作协采风团的一员;有时候,她为书画展揭幕;有时候,她是台下风趣、严谨的评委,但更多的时候,她是台上倾情高歌的歌手。她从心底热爱艺术,热爱音乐。

有梦想的人,总是愿意帮助他人完成梦想。

何晓燕(右五)与三水部分文化工作者、文艺创作者合影。

“她给人的感觉是热情、执着、率真、洒脱……她总是愿意倾尽全力去帮助每一个有才华、有追求的人。”“只要你喜欢音乐,那必定跟她有说不完的话题。”本土音乐人郭楚琪、程伟彪私下将何晓燕称作“大姐大”,视她为鼓励自己在音乐之路走下去的人生导师。2019年,郭楚琪与程伟彪共同创作的歌曲《父亲》被谭咏麟相中,收录到新专辑《广得出做得到》。

蔡玉燕是《用文字留住乡愁》一文的主角。她这么形容文学之路上亦师亦友的何晓燕:“我是何老师在三水华侨中学的第一届学生。记得以前上课,她经常唱一些小调给我们听,在校运会她也像一般女生那般,力竭声嘶地呼叫呐喊。至今,我都认为她的内心是有火种的,能每时每刻尽情燃烧,用自己生命的热量,感染温暖身边的人。这样的女人,永远活力、永远美丽。”

追梦与圆梦他们并肩

“何老师”“晓燕姐”“大姐大”……正是这一份自然而然的率性与率真,让她的人生快意而淋漓,至少在艺术之路上,她边走边唱。她似乎懂得他们在艺术世界里的沉浸和自我,她乐意为热爱艺术的人搭建舞台,将他们推向聚光灯下,告诉他们:在你不被人注视的时光里,始终有人陪着。

《一切为了与听众最美的相遇》一文中,西南电声乐队协会发起人苏健成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2019年,三水有一场名为“光阴的故事”的音乐会。这次音乐会十分盛大,三水五支本土乐队组成一支临时演出队伍,近20名乐手歌手提前五个月开始排练。平时,不同乐队有不同的风格、理念,甚至分歧,而这一次大家弥合分歧,只为帮一个人圆梦。这个追梦的人,便是在舞台上倾情高歌的何晓燕。

一直为他人梦想送上助攻的何晓燕,也终于在他们的帮助下站上属于自己演唱会的舞台,圆了心中的舞台梦。

而走下舞台的何晓燕,生活是另外一番模样。她是电影院里的常客,还常常撰写影评,这些年写下了几百篇评论。《缝纫机乐队》这一部反映中国摇滚音乐兴衰史的电影让她泪崩:“电影讲述的一帮青年重拾音乐梦想的故事,我们的内心会对某个世界很憧憬,很想做但是做不了,电影却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梦想。”

周末,何晓燕偶尔也会宅在家里,下厨做个小菜,撸撸猫儿。她心里记得少女时代读过的三毛,生活中也有伊人的影子:“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

她还一次次走上旅途,从祖国的大西北到大西南,从那胡杨列峙、驼铃如诉、碧空如洗到泸沽湖畔,邂逅那鸥鸟翔集、以歌为话的摩梭少年。她深深记得在爱琴海边的蔚蓝海岸与白色城墙;土耳其卡帕多奇亚的热气球上,天地之间那一片奇幻的色彩,以及曙光喷薄时候的壮美。

有一段时间,她想起那场“光阴的故事”音乐会,想起罗大佑的这一首歌儿。她写道,也许年龄够大、阅历够多,才更加深悟到这首歌里表达的对青春的眷恋。可是岁月的痕迹一定是有的,这才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样子,最珍贵的记录。

历尽千帆,音乐才是洞开心扉的那一道白月光。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骨子里更是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怀与浪漫。一如她特别喜欢的《花房姑娘》,她说,“它咏唱的是美好的情愫。仿佛作者在说,‘我很爱你,但是我有我的理想,不得不离开你。’世事往往也是这样子的,未必是要有结果,但是不代表就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理想。”

而在流逝的光阴里,在并肩而行的前路上,她与他们一样,只凭一个最初的信号,就向所热爱的梦想出发,无问西东,一如既往。

人物对话

尊重创作 求同存异

记者:“三水文苑英华巡礼”呈现的文艺人,是否代表了当下三水文化艺术领域的水平和现状?

何晓燕:这一批人在三水文艺界是有代表性的,既有艺术上获得较高成就和荣誉的,也有几十年默默坚守不求回报的,还有一些致力于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他们都为三水文艺的发展和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把这种正能量向全社会传播出去。

记者:文艺圈里这么多特立独行的人,为什么您总是能跟他们打成一片?

何晓燕:其实跟所有的行业一样,每个从业者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文艺工作者相对而言,个性更强,情感更丰富,也更加敏感,他们更在乎自己的艺术创作是否得到认同。我在跟他们交往的时候,都是以尊重为前提,尊重个性,尊重创作理念,在艺术交流中求同存异。同时作为文联的负责人,我会多倾听他们意见建议和心里话,尽己所能给他们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人与人的交往,真诚是最重要的品质,我想,我也是通过真诚跟他们走近的吧。

记者:将他们推上舞台,是您的心愿,未来,您更希望为他们做什么?

何晓燕:未来,如果我还在这个岗位的话,当然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三水文艺工作者做好服务。现在我们每年都会有专项的扶持资金,扶持协会和会员开展文艺创作,奖励他们获得的成绩,今后我会争取在扶持方面加大力度,让文艺工作者有更充足的底气、更稳定的保障,在文艺舞台上各放异彩。

记者手记

他们共同的“光阴故事”

这篇稿子的完成,源于很久以前的一个约定。2020年9月,记者正在援藏工作组采访工作,隔着电话跟何晓燕商量着写一组人物专栏,希望将那些在文化艺术领域道路上苦心孤诣、笃定前行的有心人推上舞台。

几天之后一个傍晚,手机微信里传来一张写在餐单纸上的名单:黄敏、蔡玉燕……“三水文苑英华巡礼”的第一批名单就这么诞生,并决定选取最能代表当代三水文化传播力的红头巾作为开篇。在跟黄敏采访的过程中,听她说她与红头巾的故事,说起文化工作这条路上的坚持与失去,听得出她声音里的欣慰和哽咽。当月25日,《黄敏:三水“红头巾”的守望者》正式刊发。

如果说,文学即人学,那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这系列人物报道的初衷。而今天这篇稿子,则是对报道三水这一批文化工作者与文艺创作者的阶段性回顾。

记者希望这个系列所写过的每一个人,都是立体而真实的。我们相信在文艺道路上“顺逆境遇,皆成风景”的从容与坚守,同时我们拒绝标签化与脸谱化,因为正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他们,构筑了城市三水向大湾区挺进的信念与文化力量。

何晓燕在三水文化战线上工作很多年,是他们的见证者与陪伴者。这篇专访既是写她,更是一种致意:致意她所鼓励过、陪伴过的每一个人。作为讲述者,我们相信:春华秋实,总在深耕冻垡之后。那些有倾注、有坚守、有追寻的人生,终究会日渐丰盈。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他们的共同的光阴故事。

原标题:三水文联专职副主席何晓燕:做音乐的追梦人当别人的圆梦者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杨立韵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