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分片包干问需于企 高明杨和镇热火朝天抓产能

2020-07-01 10:21:02来源:佛山在线

2月10日复工复产以来,位于杨和镇的中商国通已成功交付了几批货。昨日,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员工们在各自生产线上忙碌着,他们正抢时间、抢进度,把产能进一步提上来。“停工一天,至少损失10万元。杨和镇为企业提供的防疫物资,可谓是一场及时雨。”中商国通相关负责人刘涛感慨地说。

杨和镇是高明区产业大镇,辖区内共有200多家企业,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着诸多挑战。杨和镇建立人和、对川、杨梅三大片区企业网格群组,通过党员干部分片包干,摸清企业复工复产底图,织密三级联防联控网络,以问需于企为切入,了解企业所需所盼,协助解决防疫物资紧缺问题,及时为企业破解生产难点、堵点,精准稳妥地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做企业的知心人、护航者。

问需于企:

实地走访科学指引

“企业复工有什么困难吗?”“防疫物资足够吗?”“订单可以按时交付吗?”近段时间,对杨和镇经促局局长曾志辉来说,问需于企,直面企业复工复产难题,已经成为他和部门同事的头号任务。

自疫情发生以来,杨和镇成立了人和、对川、杨梅三大片区企业网格群组,设立19个以镇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组,通过纵向到底的线上调查和线下走访的模式,摸清企业疫情发生地旅居史员工,实现政企村纵向管理,及时解决企业所需所盼。

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紧要关头,位于杨和镇的梦莎美容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莎公司”)面对消毒水、清洁剂等防疫市场需求,迫切需要提前复工。

“我们2月2日向镇经促局提请复工审批,文件当天就批下来了。”梦莎公司制造中心副总经理温顺灵说。为了帮助梦莎公司把好防疫关,曾志辉与同事连续6日走访梦莎公司,围绕员工健康监测、个人卫生防护、公共场所消毒、重点场所管理等防疫问题,开展系统化的生产防疫指导。“这样暖心的指引,让企业复工复产没有了后顾之忧。”据介绍,目前该企业每日产能已达15万支,并为辖区内企业提供相关防疫物资。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佛山市恒汇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由于改扩建涉及防疫物资生产线项目,审批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推进更快。“经促部门经常与企业交流,并且问需于企业,有了科学的指引和帮助,让企业坚定了复工复产的信心。”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万博电气杨和生产基地内,员工正在加紧生产。

此外,借力三大片区企业网格群组,杨和镇一方面发出《关于给全镇企业的一封信》《致杨和镇广大企业员工的一封信》,加强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指引,提高企业防疫意识。另一方面,摸清企业底图,统计疫情发生地人员数目、防疫物资需求量、企业生产要素难点等,织起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服务网络。

纾解难题:

打通生产要素堵点

2月21日晚7时,当第二辆货车驶出华源包装厂区,公司负责人吴彩娟才长吁了一口气。连日来,为了生产所用的原材料铁皮,公司上下是眉头紧锁。

原来,作为生产金属盖的华源包装,部分生产原材料需从湖北运至高明,当时全市仍处于疫情防控阶段,湖北货车无法进入杨和镇,企业复工复产面临重大挑战。得知该情况的杨和镇经促局,第一时间把华源包装的复工难题作为当天的头号任务。“我们当即上门了解企业的详细情况,先向区防疫指挥部申请办理证明材料,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企业运输困难问题。”曾志辉说。

疫情发生地的车辆和人员进入杨和,如何最大限度地杜绝感染源输入,又如何解决企业原材料运输问题呢?答案是科学的导引服务。当货车行至广明高速杨和路口,经促局工作人员阮俊杰就把车辆导引至华源包装厂区,随后企业即时启动全面消毒,并全程监督货车司机不下车、不接触厂区员工。“从高速路口至厂区往返途中,全程由经促部门’线上+线下’实时监控,把好复工复产防疫关口。”阮俊杰表示。

阮俊杰是杨和镇企业疫情防控网格员服务企业的缩影。目前,该镇下沉一线的工作人员全部定点挂钩服务企业,深入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复工复产。

梦莎公司员工在生产线上工作。

疫情之下,企业复工复产面临诸多挑战,杨和镇直接把政策红利送上门,为企业贴心纾困。今年开春,中商国通迎来订单增量、产能扩大,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湖北籍员工众多的中商国通陷入用工难困境。高明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十五条”发布后,曾志辉与同事一起带着政策惠企大礼包上门,听到企业融资、贷款贴息、延迟复工补助等利好政策消息,让刘涛心中一暖。“这些确实减轻了我们的发展负担,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心剂’。”

对症下药:

三级联动服务企业

上周五,万博电气杨和生产基地内,戴上口罩的员工正紧张地工作,现场一片繁忙。自2月10日复工复产后,企业数百名员工相继返程。当时杨和镇有不少村已实行闭环式管理,造成部分员工无法及时入住村内的出租屋。得知该情况之后,杨和镇通过政府、村居、企业三方合力,深入圆岗村、大楠村、豸岗村等村居,以党员村干部协调,村居社区出谋划策等方式,提出企业诉求,通过提供临时安置房、发放临时通行证等方式,为企业员工解决租赁住宿问题。

“杨和镇经促局实行24小时待命,聆听企业诉求。”万博电气相关负责人岑文玉表示,暖心的行动背后,是杨和镇给予企业复工复产的最大后盾。

为了解决部分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杨和镇政府计划本周和佛山农商银行高明杨和支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框架内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金融业务合作,共谋长远发展。

据悉,佛山农商银行杨和支行将提供人民币10亿元的资金授信额度,为杨和企业提供专属融资服务解决方案,并尽力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融资成本、缩短审批时间,尽可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下阶段,我们将有序开展2020年经济板块重点工作。”曾志辉表示,将进一步做好招商稳商工作,引进一批龙头产业项目,保障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引领全镇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同时,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好高企培育工作,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首,产业链下游中小企业为辅的杨和企业雁形梯队。

数说杨和复工复产防疫体系

三大片区网格化管理

杨和镇划分人和、对川、杨梅三个片区,建立纵向到底的片区企业工作管理群组,摸清全镇企业家底,宣传企业防疫知识、政策,全面排查疫情发生地旅居史员工,了解企业复工复产需求。

19个工作组精准服务防疫及复工复产

杨和镇成立企业复工核查挂钩领导班子19个网格工作组,每个网格由1名镇领导担任组长,下设2个网格员,形成3人工作组,对申请复工企业上门核查,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工作。

企业防疫落实“四个到位”

复工复产企业,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建立员工“一人一档”、储备足够防疫物资、开展宣传教育“四个到位”。

企业复工按下“快进键”

截至3月8日,杨和镇企业总数291家,企业员工26070人,申请复工219家,已核查218家。全镇累计复工企业218家,复工人数16874人,复工率和返岗率分别为74%、66%,其中规上企业复工110家,复工率达到100%。

对话

杨和镇经促局局长曾志辉:做好企业复工复产“护航人”

面对疫情,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如何有效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成为杨和镇必须面临的命题。日前,杨和镇经促局局长曾志辉,讲述疫情之下的杨和经济工作。

记者:疫情之下,杨和传统产业面临怎样的挑战?

曾志辉: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疫情之下,杨和镇企业不同程度地面临短期发展压力较大,尤其是金属材料、装备制造业领域。就规模以上企业来说,杨和镇金属材料行业本身基础较好,并且形成了品牌,因此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不少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强企业培训、以人带人解决用工难、创新营销方式等,谋求危中寻机。

杨和政企村三级联动,为企业员工做好防疫工作,并解决流动人口管理等问题。

疫情无疑会在短期内对经济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疫情过后,将较快地回归稳增长的轨道,经济会出现补偿性增长,加之目前各级各类“政策红包”频出,这对企业来说,将树立攻克时艰的发展信心。

记者:面对疫情持续,杨和镇将如何做细做实企业服务?

曾志辉:目前,高明区已印发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的十五条政策措施》,对重点行业扶持、租金减免、交通运输、金融纾困、法律援助、物资采购调度等均有相关的措施扶持。除了围绕该项措施向全镇企业进行宣传、指引申报外,经促局还主动上门服务,针对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落实“十五条“的政策红利,尤其是用工难、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做好企业复工复产”护航人。

人和社区在大楠村为外来返岗人员设置临时安置房。/佛山日报记者何惠健摄

另外,杨和镇将与佛山农商银行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向杨和镇总商会相关企业授信10亿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减轻疫情带来的影响。

记者:杨和镇如何加快重点项目复工复产?

曾志辉:今年,杨和镇省、市、区重点项目共有19个,有效推动重点项目动工,对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将通过挂图作战,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攻坚克难,确保重点项目有序复工复产。

记者:如何推动杨和镇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曾志辉:毋庸讳言,疫情对今年第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企业经营造成一定的负向冲击,但总体而言,不会过多影响杨和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目前,我们将加快“四上“企业培育工作,引导企业增资扩产、技改升级。同时,精准施策推动落实企业降成本,扶持和培育一批在本行业具有领先优势的骨干龙头企业,并针对产业结构薄弱环节进行补强,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首,产业链下游中小企业为辅的杨和企业雁形梯队。

另外,经促局将进一步完善企业网格化服务,形成纵向到底的企业服务工作机制,精准摸底企业具体情况,及时应对突发情况,支持企业经营平稳发展。

原标题:分片包干问需于企 热火朝天抓产能

杨和镇为企业破解难点堵点,稳妥推进复工复产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何惠健

图|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