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三水西南上桂村宗祠:积善之乡有余庆 善治乡村促蝶变

2020-08-06 14:21:03来源:佛山在线

200年前,邓氏一族的先祖从白坭清塘村搬到西南五顶岗上桂村定居。自开村以来,邓氏族人始终谨记祖上积善为善的祖训,劝人从善,不忘桑梓。

如今,邓氏一族代代相传的善文化已经融入邓氏族人的血脉当中,成为维系邓氏一族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邓氏族人将善文化向善治延伸,探索一条善治善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崭新祠堂古韵犹存

沿着平整开阔的村道往村里走,三座古香古色的祠堂随即映入眼帘。祠堂与周边的民宅紧紧相连,虽然崭新装修的祠堂散发着新的气息,但时间留下的印记早已通过渗入肌理的文化形式传承下来。

仲贵公祠。/资料图片

三座祠堂分别是邓氏宗祠、四阁祖祠和仲贵公祠。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建于1944年后的四阁祖祠。上桂村村民小组长邓绍良介绍,四阁祖祠原先不仅供奉邓氏先祖,还曾供奉过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相传,四大天王代表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为何祠堂内会供奉四大天王?据资料记载,1944年6月29日发生崩基,40余丈大水冲破基围,洪水直淹上桂村,水灾蔓延到南海、顺德一带,淹没农田近10万亩,死亡300多人,大片房屋倒塌,村民无粮可食。上桂村村民流离失所,多以野菜为食,生活苦不堪言。

洪水退却后,邓氏一族便建设四阁祖祠,供奉先祖和四大天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直至如今,四阁祖祠仍然寄托着上桂村村民的良好愿望。

祠堂一般以姓氏命名,多数为某一地区同姓族人的公共空间,供奉宗族先祖。建祠的目的通常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而四阁祖祠打破了祠堂只供奉祖先的传统,供奉其它神仙,祈求风调雨顺,在三水众多祠堂中实属罕见。

族人谨记向善祖训

200年前,邓氏一族的先祖从白坭清塘村搬到西南五顶岗上桂村定居。自开村以来,邓氏族人始终重视言传身教,村中教师、家长均以积善、为善作为标准。

邓绍良(左)在四阁祖祠内向佛山日报记者(右)讲述上桂村的故事。 /资料图片

走进上桂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设有“我的家训”牌匾。“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百善孝为本,先知敬爷娘。”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彩绘,在村道、围墙随处可见,潜移默化地起到教化族人的作用。

邓绍良说,先祖认为,积善乃立家之本,行善可以让家族兴旺。在家风家训的影响下,几百年来,村民很少为琐事发生纠纷。无论是外出打工、生活、就学或是平时在村中的相处,村民都与人为善,在族人遇到困难时尽力相助。

善的理念同样在祠堂上有所体现。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寇入侵焚烧,上桂村的三座祠堂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数十年间只剩断垣残壁。邓氏族人一直希望重建祠堂,却苦于没有资金支持。

仲贵公祠的壁画。/资料图片

听闻此事,海外宗亲纷纷牵头重建祠堂,并慷慨解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桂村港澳乡贤邓炳林捐款66万元支持祠堂重建。在侨胞、村民和西南街道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邓氏宗祠、四阁祖祠、仲贵公祠先后得到修复,为漂泊在外的族人提供一片留住乡愁、留住根的情感寄托地。

共建美丽文明村

在邓氏族人看来,善不仅是积善、为善,更是善治、善能,将村子治理得井井有条。

近年来,上桂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环境现代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积极配合街道办开展创建广东省卫生村的民心工程,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上桂村率先对公厕进行改造,通过不断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制度,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善。

四阁祖祠。/资料图片

在邓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来的改造和建设,村道路、巷道实现了水泥硬底化,农业设施进一步优化,农业耕作和生活环境也得到改善。加上村小组议事会、乡贤、村民群策群力,推进美丽文明村居共建共享。近年来,上桂村旧貌不但换上了新颜,也吹起了文明新风。

如今,村内村外都是景色优美的绿道。每天早晚,村民绕着绿道散步或骑行后,还能在祠堂门口宽敞的篮球场上,约上亲朋好友切磋球技。“我们还是省级卫生村、三水第一个区级文明村。”谈起上桂村的“威水史”,邓绍良自豪地说,在那么好的基础上再建设、再提升,村民都很支持。

四阁祖祠还设置了道德讲堂,传播道德理念,展示道德模范风采。道德讲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传播凡人善举,引导族人学好人、做好人,传播正能量,推动形成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伴随着乡村振兴之风,西江河畔这个小村庄,正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之中。

原标题:西南上桂村宗祠:积善之乡有余庆善治乡村促蝶变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郑泽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