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穿”越时光:从“全民撞衫”到百花齐放

2020-09-17 09:01:44来源:佛山在线

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服装的变化以最细微生动的方式记录了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从满街黑、灰、蓝色的工作服到喇叭裤、健身裤的出现,从粗棉布、“的确良”到丝绸、棉麻、混纺,从追逐国外潮流到国潮兴起……越来越丰富的服饰为禅城街头增添别样的风景,让不同时代的生活多姿多彩,一袭布衣自成芳华。

世纪70年代的少女

恨不得天天穿“的确良”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梁阿姨已退休10年,如今,她衣柜里的衣服,无论是色彩款式还是数量,都比女儿的衣柜要丰富多了,每天穿一件起码三个月不重样。

“可能是弥补自己年轻时选择少的遗憾吧。”梁阿姨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己正值青春年华,然而,市面上的布料大多是军绿、藏青、浅灰这三种代表劳动的色彩,衬衣、工作服、西装,数得过来的几个样式形成了“全民撞衫”的时代特色。

除了样式统一,节俭也是那个时代添置衣服的特色,梁阿姨说,物资缺乏让成衣变成奢侈品,大家都是手工制衣,量上几尺布,自己设计剪裁,然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的确良”面料。“那时候,谁能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衣,那是不得了的啊。”梁阿姨还记得,当时母亲所工作的纺织厂,给每位员工发了一块“的确良”布料做福利,这可把梁阿姨高兴坏了,她立刻拉着母亲到裁缝店,把这块天蓝色的“的确良”做成两件女装衬衣,自己跟姐姐一人一件,“那时候恨不得天天穿着它呢。”

上世纪80年代的女工

服装售货员的职业人人羡慕

“当时,在兴华商场的服装厅做售货员,是人人羡慕的职业。”甘翠萍1985年进入兴华商场工作,一开始是做音乐厅的服务员,后来又转为收银员。1992年,她被选为商场服装厅的售货员,被一众姐妹羡慕不已。

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大潮,人们的思想解放,在服饰的变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甘翠萍回忆,作为当时全市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场,兴华商场的服装部设在三楼,除了几个货架卖男装,其余的全是女装货架,每个售货员都要负责五六个货架。

款式时尚齐全,装修高档舒适,商场甚至还吸引了许多周边城市的消费者。“那时我们不用推销,成交率也很高。”甘翠萍说,当时的女装价格一点都不便宜,一条连衣裙普遍要200多元,而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在每月300元左右,但高昂的价格无法阻挡人们对美的追求,每天来商场的消费者依然络绎不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名为“的确良”的化纤布料曾经风靡一时,但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目前的服装面料早已是种类繁多、百花齐放了。

进入21世纪,零售百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甘翠萍成为兴华商场首批转制的员工,被选为女装服饰品牌美雅高专柜的店长,如今,她依然常驻兴华商场的品牌专柜内。

20多年来,甘翠萍亲历禅城女装服饰的变化,“最明显是面料的变化。”她说,以前的面料以棉麻、化纤、的确良及羊毛为主,而如今,单单是毛料就有羊毛、牛毛、羊绒等,还有数不清的各种面料的混纺,像当年金贵的“的确良”已在商场消失多年了。

除了面料的变化,销售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本应在几年前退休的甘翠萍,被品牌方返聘担任区域经理,她认为,相比起以前,顾客现在既不缺选择,也不缺衣服,销售人员要提供个性化的贴心服务,才能留住顾客。

新时代服装设计师

“国潮”、原创设计大行其道

走进佛山各大商场,各具特色的服饰品牌,让人眼花缭乱,而以玩味个性、特立独行为设计风格的独立设计师品牌,更在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

创立于2005年,以“特立独行”为风格导向的小众时尚品牌——两三事女装服饰品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品牌创立之初只在网上发售,2014年获得天猫原创设计十佳品牌的称号,及至2017年,两三事才在佛山禅城岭南站开设了首家线下实体店。

该品牌店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获得荷兰梵高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正版授权,一系列以绘画等艺术品为创作灵感的服饰。

出生于1989年的唐奇峰是两三事品牌的主设计师,入行十年的他坦言,服装款式的更迭速度是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本来针对小众市场的个性化服饰,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受众面也越来越广,这直接促使了品牌从线上发展到线下。

“归根到底,还是这个市场越来越多元了,大家对各种设计风格的服饰,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唐奇峰认为,这种对多元服饰文化的包容,正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人们民族自信增强的一个缩影。在服饰潮流趋势上,也从过去对“日韩”“欧美”风格的模仿,到如今“国潮”原创设计的大行其道。

唐奇峰表示,接下来,品牌将以自身的风格创意,结合“国潮”等风尚,设计出更受年轻女性欢迎的潮流时尚服饰。

原标题:“穿”越时光:从“全民撞衫”到百花齐放

服饰、面料、销售等变化折射出社会越来越文明,人们越来越自信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曾雪莹通讯员梁丽婷

图|记者谭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