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论 >

后疫情时代如何布局?公私募大咖纵论后市投资机会

2021-07-21 12:57:27来源:中国证券网

创造历史!创指点位首次超越沪指!透露什么信号?

原标题:后疫情时代如何布局?公私募大咖纵论后市投资机会来源:上海证券报

圆桌论坛:后疫情时代 不确定环境中的投资机会(记者徐汇、史丽摄)圆桌论坛:后疫情时代 不确定环境中的投资机会(记者徐汇、史丽摄)

主持人

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 玲

嘉 宾

上海高毅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合伙人、首席投资官 邓晓峰

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蒋 彤

源乐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晓洁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洪 流

上海同 投资管理中心

(有限合伙)总经理 童 驯

上海泰 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天君

2020年至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市场经历大幅下挫后又走出极致的结构性行情,白酒、医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板块表现强势。

市场接下来如何演绎?投资者该如何布局?7月13日,“2021年上海证券报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举行,在公私募基金分论坛的圆桌环节,来自各大公私募基金的投资大咖们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如何看当前市场?

杨玲:过去一年多来,市场整体涨幅不小,但是结构性行情更为显著,不过很多投资者反而还亏了钱。在如此的结构性行情之后,大家对后续市场怎么看?

洪流:对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来说,政策方向已经很明确了。从2019年初开始,相关政策不断地引导着居民资产投向资本市场,尤其是权益市场。我们看到了科创板的诞生,看到了资本市场的一些制度创新和变革,这对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机构来说形成长期利好。在这样大的政策背景下,我对A股市场长期表现保持乐观。

童驯:对中长期市场依然战略性看好。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第一,中国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阶段;第二,老百姓的财富大转移,此前老百姓去买房子、买信托等,如今在“房住不炒”大背景下,老百姓的财富会转移到公私募基金;第三,外资大踏步进入中国市场;第四是改革红利,政府对资本市场越来越重视。

短期来看,由于去年疫情发生之后流动性较为宽裕,很多股票的估值拔得特别高,这需要时间来消化高估值。今年总体上可能是震荡行情,存在结构性机会。

看好后市哪些机会?

杨玲:接下来看好哪些投资机会?

邓晓峰:过去二三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比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历程,一些行业发展比较快的时期,资本市场也往往会有较好表现。不管是十几年前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传统行业,还是这几年的消费升级相关行业,本质上都反映了一个阶段的社会需求变化和产业变迁的过程。

对于接下来的布局方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源汇集的方向,当然目前这些行业可能估值较高。像半导体领域,我们国家可能要花五年、十年的时间,才能把这个经济发展的底座建立起来,这会刺激出非常大的需求。尽管十年后全球半导体行业或许会严重过剩,但在最近几年,阶段性的需求会非常旺盛。

二是产业升级,这会带来非常多的投资机会。比如说,能源行业正在向低碳的清洁能源过渡,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些行业,中国正好都是重要的产业参与者。

三是国内的消费升级。我们看到,很多有特色的产品,包括平衡车、摩托车、电动车,往往可以一下子引爆消费者的需求。在消费品领域也涌现了很多独创性的品牌,像今年的国潮崛起,已经在运动服装领域出现了。在汽车领域,也出现了国产车能够卖出溢价的情况。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制造的品质在提高,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消费者的接受能力也在提高,这两方面到了交汇的时点。

另外,我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都有国际化的机会。在调研时我们有很深的体会,一些在传统行业里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家,他们可以在海外复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在帮助海外发展中国家建立制造业体系时,也带来了很好的回报。

蒋彤:从长期看,无论是能源结构还是人口结构,都会有很大变化,这需要投资人密切关注。由于技术进步越来越明显,很多企业已经构建了非常高的壁垒。对于制造业来说,如果要素的投入成本能够降低,能源的投入成本也在降,利润就会非常可观,这里面蕴含的投资机会就很丰富。

曾晓洁:过去几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是,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以及政策基调,会从追求高效变成追求相对公平。从2018年开始,无论是医药的带量采购,还是这两年强调的绿水青山以及教育公平等,都反映了相应的政策基调。对于投资来说,未来首先要规避过于简单的低效赚钱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如果不改变,未来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政策压制。

刘天君: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要选择自己真正懂的赛道。我更愿意选那些消费者能体会到变化的行业,包括医药、消费等,这些行业是可以通过个人体验来进行验证的。这种方法也许会错过一些行业,但是依然可以获得较好的回报。

我们只能是尽心尽力做更多的深度思考,要想得更为长远。例如,有些公司十年之后是否还存在,它的现金流和利润是否可预测?

高估值走向何方?

杨玲:从近期的市场表现看,资金大量涌入热门赛道,很多标的的估值已经非常高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高估值会持续吗?

邓晓峰:从产业的生命周期来看,绝大多数都不可持续,因为几乎所有的成长行业最后都会变成正常的行业,所有高估值最后都会变成低估值,这是所有公司的宿命。目前对于很多阶段性的高增长行业,以及部分发生颠覆性变化的行业,市场给出了比较高的预期。如果以后热度下降,不见得能够实现较好回报,但是不排除部分公司在做出自己的优势后,能够带来比较好的回报。

曾晓洁:估值是艺术,每个人的估值方法不一样,带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从市场的结果来看,3倍市盈率的地产股是不是合理?100倍的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合理?每个人的尺寸是不太一样的。我还是喜欢尽可能把一个资产未来长时间的空间想清楚,如果这个空间足够大,短期成长速度又快,我可以忍受它的高估值。去年年底的时候,大家说新能源汽车、光伏太贵了,但是大家回头看,过去半年还是这些股涨得最多。我觉得还是不能简单说高估值就不要碰了,要自下而上分析它的业务模式、空间等。

洪流:我认为估值是市场交易的结果,它反映了市场对未来预期的不同。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家对估值的认知、对未来成长的预期是不同的。今年一季度,不少新能源个股的跌幅达40%,现在又涨得很嗨,但问题是一季度有多少人真正能拿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