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高端访谈|金云峰:展滨水城央新蓝图 建一河两岸城市强中心

2020-10-28 19:41:22来源:佛山在线

专家简介

金云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技术委员,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专家委员。从事专业工作近40年,提出“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领域为景观更新与公共空间、人民城市与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地与文旅发展,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曾负责《西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公园绿地建设规划》《佛山市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等实践项目并分获全国省、市级优秀规划设计奖。

依托东平河水轴线建设的三龙湾游船项目即将在9月30日首航。近年来,围绕“一河两岸”的城市滨水空间,打造城市新地标、强中心以及会客厅,已成为许多城市优化城市形态与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今年,佛山全面吹响了东平河水轴线建设的号角,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滨水空间典范为总目标,大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进一步强化佛山对高端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对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副主任金云峰建议,佛山要做好“一河两岸”的文章,需从开放空间、视觉景观、文化景观、自然性等不同层次做好分析与规划,结合市场开发与政府的主导作用,挖掘能带动东平河“一河两岸”发展的内生活力,增强城市竞争力。

滨水空间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

打造一座城市的滨水空间其实也是在塑造城市精神文化。

《理论周刊》:东平河是贯穿佛山中心城区的重要水道。佛山提出围绕东平河水轴线打造城市滨水景观带,您认为在城市滨水景观带的打造中如何与佛山的城市文化与特色相融合?

金云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盛就是民族自强的表现,这是全国自上而下对树立起的文化自信的高度认知。打造一座城市的滨水空间其实也是在塑造城市精神文化。在“人民城市理念”下,滨水空间的打造不仅要将人民生活与人民的心声相结合,还需要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反映进去,将其做成一个有价值、有意义、有文化特色的文化核体,从而反映当地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

滨水空间是表现地域文化的一个要素,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内容的优质景观。比如,单独的一座建筑往往显得“刚性”,但景观能通过多种手段来呼应建筑,将建筑的文化与人的感受通过景观实现融通。景观非常强调人的感受,而文化也需要通过人的感受来体验,所以文化通过景观来表达至关重要。

佛山东平河水轴线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一流滨水空间。/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佛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围绕东平河与佛山新城聚集着大剧院、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建筑等。它们集中体现出当代佛山文化特质。佛山要将东平河的滨水地带打造成一个文化的公共大空间,除建筑外,还要将周边室外场所的功能性与空间体验结合起来,使其不仅仅是建筑物的文化中心,而是公共大环境的文化中心。

但是,千篇一律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城市开放空间的塑造,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所以,佛山要借助特有的岭南地域文化与空间特质,兼顾物质与精神的规划,提升佛山城市滨水空间可识度与认知度,使其成为整个城市的形象与名片。

做好“一河两岸”文章 切忌盲目挤占空间

复兴后的城市滨水空间,标志着人们进入后工业时代与生态文明时代。

《理论周刊》:城市滨水空间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当下,许多城市的滨水空间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投资,加剧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分异。您认为在滨水景观带的打造中,要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金云峰:从历史上看,一座城市的发展,滨水空间能起重要作用。许多城市都遍布江河,而这些滨水地带往往形成城市的核心。早期发展较快的城市在工业化时期,会出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城市滨水地带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工业化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与相对宜居的生活工作环境,不仅产生了人口聚集效应,也产生与水相关的产业。

但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占有滨水空间的规模逐步增大,工业用水、排水,最直接或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将废水排入河道。当工业规模扩大后,过量排放会造成整个滨水环境的破坏,甚至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滨水地带逐渐被废弃。

但是,当人们远离滨水地带向城市中心以外的郊区发展时会发现,郊区发展缓慢,产业发展不够聚集,短期不易形成规模,人们又希望回到滨水地带进行环境治理与景观更新。当下,都市里的人们迫切希望亲近自然,滨水地带由于具有良好的自然性,被赋予了为城市面貌带来新活力的功能。复兴后的城市滨水空间,标志着人们进入后工业时代与生态文明时代。

6月8日,参加三龙湾游船项目试航的嘉宾边听音乐边欣赏璀璨夜景。/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当前,佛山的发展正处于存量更新时代,对滨水空间的利用与改造,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目前,无论是房地产商或是普通市民,都看好城市滨水地带的发展。这对于各方而言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要警惕,不能盲目地挤占滨水空间,特别是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的前提下,要做好滨水空间各种功能的协调工作,妥善处理多元的公共性空间跟相对单一功能性空间的关系,这样滨水空间的开发工作才能得以全面推进。

在城市滨水空间的利用中,要根据景观现有状态,用四大策略统筹谋划滨水空间的未来用途。第一是保护策略,当现有的景观与环境具备可持续的发展格局时,可先采用保护方法将其保存下来;第二是保卫策略,现有的景观内容存在较破碎、较孤立的情况,要将其保卫下来,在它孤立边缘上建立缓冲带,减少受到冲击和影响;第三是进攻策略,当我们希望达到更优化的目标,但现有景观情况不足以提升时,要主动将分散的、较小的景观连接起来,以形成更优的格局;第四是机会策略,有的景观与环境优势并不明显,但可预感它未来的发展潜力,我们应该为它寻找发展机会。

此外,我们还可以编制规划,梳理策略性问题。从区域、城市、场所三个层面来考虑。区域是一个更大的空间,就佛山而言,广佛地区就是一个区域。佛山市、区都属于城市范畴,场所则指东平河地带。我们在规划“一河两岸”这个场所里,需要进一步做好统筹,让三个层面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互补性发展。

提升城市格局 开辟产业空间

城市景观的形成,要通过立标杆去展示城市发展的精准定位,而东平河水轴线等重要地带的打造,要凸显佛山发展的风貌特色,提振地方精神。

《理论周刊》:在“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启之际,佛山应如何借助城市滨水景观带建设等,做好“一河两岸”的文章,优化城市文化、生态、产业等布局,提升城市竞争力?

金云峰:要做好“一河两岸”的文章,我们需要从不同层次来进行分析。首先是进行“一河两岸”开放空间分析。我们要分析两岸市民的需求,规划与建设是否满足其亲近自然或是出行需要,是否能覆盖居民服务的半径,使得开放空间能达到最优化。

其次是两岸视觉景观分析。与以前的小河景观不同,大的河道拥有更宽阔的展开面,更加需要强调景观视觉感受上的标志性。

再次是两岸的文化景观分析。对于文化品赏,有人喜欢历史古迹,有人喜欢现代美景,但无论偏爱如何各异,我们在规划时要融入对地方文脉的传承,既要复兴,也要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要考虑滨水空间的自然性。在一座城市里,生态空间一般既有聚集的区域,也有被城市所分割的部分。要利用“一河两岸”滨水空间的打造,形成网状的、连贯性的生态空间。将这些分析叠加在一起,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确认布局的合理性,使得新地标、新中心的打造能更符合多元需求。

基于佛山的城市特点,在地理上,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属于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带。自古以来,佛山居民就沿河而居,形成不同于江南气质的富饶的岭南鱼米之乡,这也造就了佛山在历史上对于小河道的利用更充分,保留了更多的城市文化特色。但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利用大的河道来拓展城市布局。今天,佛山要围绕东平河等相对较宽的河道打造城市文化景观,也要考虑与遍布全城的小河道互相融合,形成网络状分布,通过选取富有特色的元素对象在空间营造方面关照气候条件,在形态层面对城市所在的地理环境进行展示,将地理环境特征转化为形态层面的景观语言。

从消费需求与产业上看,随着后工业化时代与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于旅游、游憩和户外休闲的提倡, 促成对开敞空间的挤占。滨水空间作为一座城市最好的地带之一,视野开阔且市民居住地距离近,成为旅游、娱乐和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 一些公共节庆活动也可以选择在滨水地区进行,因此开发建设滨水地带对于增加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有重要作用。

城市滨水地带的演变反映了发展、繁荣、衰败、复兴,原来的滨水区发展主要服务于工业的发展,但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更加强调其对第三产业服务功能。因此,发展城市滨水地带成为许多城市改善环境, 推动产业发展的举措。佛山要结合市场开发,发挥好主导作用,挖掘能带动东平河“一河两岸”发展的内生活力,使区域内的产业能全方位、全要素、全域化激活。而一旦激活,产业就能持续发展,从而形成竞争力。

佛山东平河水轴线佛山新城段,景色怡人。/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相比其他城市,优势在于发达的制造业与深厚的岭南文化历史遗存。佛山要围绕已有的优势资源来打造城市新中心,优化城市布局,并通过合理的分工,借用大湾区的“合力”,弥补城市单独发展的不足之处。

围绕东平河水轴线打造“一河两岸”,还要注意平衡南北两岸发展的问题。城市景观在这方面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以上海为例,为了开发浦东,围绕黄浦江建设跨江大桥还是建过江隧道曾经引发过争议。当时若选择建设过江隧道,涉及拆迁范围相比建桥要小,建造时间更快,也更经济,但最终却选择了建设跨江大桥。原因之一在于跨江大桥具有景观性,而过江隧道没有。当时上海市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而跨江大桥的建设中产生的景观效应,经过媒体的不断报道,让市民看到了政府开发浦东的决心,逐步改变了老百姓的观念,让他们更愿意前往浦东发展。

佛山目前的发展也面临着相近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东平河也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东平河南北两岸发展不平衡。所以,围绕东平河水轴线打造城市标志性景观,对于佛山城市格局的改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景观的打造,要通过立标杆去展示城市发展的精准定位,而东平河水轴线等重要地带的打造,要凸显佛山发展的风貌特色,提振地方精神。

原标题:高端访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副主任、博导金云峰:

展滨水城央新蓝图建一河两岸城市强中心

来源|佛山日报

统筹|记者林润栋

文|记者束维、林润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