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资讯 >

城市竞争 后劲何来?

2020-12-25 17:01:40来源:佛山在线

本期主题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活力,决定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近期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8次报告》显示,佛山在2020年中国可持续竞争力榜单中排名第16位,相较上次排名前进了20位。取得好成绩固然可喜,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许多城市纷纷在营商环境、人居环境、科技创新等领域持续蓄力发力。新一轮的城市竞合势必更为激烈,佛山仍需要再接再厉,毫不松懈地做好这些领域的布局,加强发展的“后劲”。

改善营商环境,要做好“五降”

黄奇帆

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一条重要的标准是企业运营成本低不低。企业在低成本环境下经营,更容易产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而降低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第一,降低税费成本。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精神,用足用好中央对一些高等技术、新兴产业等鼓励类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多发展中央鼓励的产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认真研究自己能够做主的收费项目,尽力为各类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降低成本。

第二,降低融资成本。地方政府降低地区融资成本有三个方面可以着手:

首先,改善融资结构。要平衡好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三种融资渠道的比例。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中票市场、股票市场、私募基金市场,让企业有机会从直接金融体系的渠道融资。在这方面,地方政府一定要有所作为,将高利息贷款的比重压缩得越低越好。

其次,发展产业链金融。很多中小企业往往是给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大企业有时会拖延支付资金,这给中小企业的账期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这个时候,政府可帮助中小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配置产业链金融,让商业银行和其他各类贷款机构围绕着核心企业、大企业的产业链进行融资配套服务。中小企业由于有大企业做担保,更容易成为融资客户。而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关系、资金流关系、信息链关系也更加密切。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得以解决。

最后,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小微企业资本信用。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本金。任何个人创办新企业,产生10人以上的就业,都应获得政府补贴。因为这些人不就业,以每人每年失业保险6000元算,3年时间就要花费近两万元,10个人就要花费近20万元。政府与其支付20万元失业保险,不如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给小微企业进行补贴。作为一个创业者,有了资本金保障,再去跟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就会容易得多。当然,如果一年中有上千家小微企业诞生,政府也不必对每家都提供帮助。地方政府可针对当前国务院有关鼓励中小微企业创办的6大门类,给予资本金补助。

第三,降低物流成本。我国的物流成本高早已是社会共识,而首要原因是铁路运输没有利用好。目前,大多数开发区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千米”都没有铁路。企业如果走铁路运输,需要将厂里的货物先装到卡车上,再开几千米送到附近火车站的货场上,再经过火车“七转八转”,非常麻烦。其次,中国缺少铁路与公路、铁路与水路、铁路与航空等无缝对接的多式联运。多式联运不是硬件问题,而是软件问题,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最后,我国企业布局不够合理,缺少产业链集群。往往一家企业坐落在城市的东边,但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却在城市的西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城市发展需要有产业链集群布局意识。

第四,降低要素成本。要素成本包括土地成本、房地产成本、天然气成本、电力成本等。这些要素尽管都属上游资源,政府似乎难有作为,但实际上是可以协调的。以房地产成本为例,地方政府如果“唯利是图”,完全可以让土地出让金高一点,这样财政收入也上去了,但这样一来,投资环境就被破坏。政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要素成本降下来。

第五,用好人才红利,降低劳动力综合成本。当前,全球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不再依靠蓝领工人进行大规模生产加工,转为依靠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产业发展来驱动经济的发展。所以,下一轮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大学生。幸运的是,当中国蓝领工人的人口红利开始减少的时候,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却增长到了800万人,刚好可以平衡全球产业结构变化对大学生需求的缺口。

总而言之,做好上述五个“降成本”工作,将明显改善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本身这也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其要害在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对地方政府的决策能力和企业的管理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来文节选自《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有删减)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何云峰

编者按:

当下城市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是要将城市打造成人们能感到幸福的生活方式。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走进古希腊城市废墟,可以看到古代人类的城市生活方式:完善的排水、供水系统,说明当时人们已很关注居住环境;发达的洗浴中心,展现了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讲卫生;曾经繁华的街景,意味着人们之间有商品交换和出行交流的需求;奢侈而宏伟的建筑,意味着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在不停地创造文化;斗牛场、剧院等设施的齐备,标志着人们对娱乐和享受的注重。宜人的环境、干净整洁的生存特征、交换和出行的普遍存在以及特有文化的积淀、休闲娱乐的丰富等诸多元素,构成了自古以来城市生活方式所不可或缺的内涵。无论城市空间怎么变革,城市人口如何迁移,城市规模如何扩展,这些元素才是城市的基本特质。因此,当我们不断促进城市化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并不应该过度关注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而要高度注重城市生活方式基本内涵的“获得”与“推广”。

实际上这是个有关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我们经常有一种误解,把城市化等同于城镇化。于是,千方百计地把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而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内涵提升不太注重。结果就是导致城市生活的质量、获得感和幸福感并没有多大提升。这样的城市化,无法真正吸引人们向城市聚集。因此,要从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出发,把城市的基本元素辐射到所有的人类居住空间。

首先是水元素。早期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都是傍水而发展起来的,但水同时又是城市发展的巨大障碍。于是,城市和水如何和谐相伴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欧洲数千年的古城里经常会有跟雕塑相依为命的城市喷泉,其既可以制造美丽的城市景观,又可以解决人们街头饮水之需要,所体现出亲水的惬意和直饮的痛快,是水元素在城市生活中的文明体现。在生态文明友好型的城市里,内涝也应该成为罕见的现象。完善的排水系统、供水系统、饮水安全系统,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典型内涵要素。

其次是卫生元素。学会钻燧取火,意味着人类开始走向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现代城市化过程中,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和普适化是重要的社会进步。城市生活离开了人类独有的卫生文明,也就称不上城市文明。高质量的城镇化,就是要让卫生文明弥漫到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

再次是文化的生成和积淀。城市的人群集聚性使人类文化多样化在此凝聚,并在城市变革中不断得到创新和丰富。所以,城市生活方式是富含文化的人类活动样态。无论是习俗文化、物态文化,还是观念文化,城市化可以集中展现出新锐、高端、雅趣、潮流、多样等文化特点。在这些文化特点的展现中,城市化才能不断深入并得到巩固,不断绽放出城市生活方式的独有魅力。

最后是出行元素。出行方式决定着人口和社会流动的程度。劳动方式的改变需要出行方式的革新为前提。没有良好的出行条件,劳动者就难有选择的自由,劳动的被迫性会增加,劳动的幸福性和享受性就会降低。城市化对出行元素的促进与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正在于劳动自由性的提高。而城市生活方式之所以为人们所向往,跟它对劳动幸福度的提升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归结起来,城市生活方式有几个基本的内涵元素:水文明元素、卫生文明元素、城市文化元素以及交通出行便捷元素。缺少任何一个元素,都不是合格的城市化。现代的城市治理,也理所当然应该集中在这些元素的获取和推广之中。人类城市化纵深推进的过程,不在于把人们统统动迁到城镇中去,而在于基本城市元素的普及,在于城市生活方式被广泛的“笑纳”。(本文节选自《上海城市管理》,有删改)

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新动向

芮明杰

编者按:

科技创新能力无疑是当下乃至是未来城市竞争的“杀手锏”之一,而掌握全球的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是赢得这场博弈的“关键手”。

当下,科技创新竞争已经成为常态,创新竞争的领域也已经延伸至基础研究创新领域。最近几年,各国也纷纷加大对基础研究及创新的投入。此外,随着创新竞争的激烈展开,影响科技创新应用效果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也成为改革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的战略变化也已经开始。

创新范式的变化

其一是创新合作方式开始从原来以一个主体一个中心为主展开转变为多个创新主体多中心合作展开,甚至更进一步发展为去中心合作展开。其二是创新生态空间开始从类似硅谷的创新要素地理空间集聚式合作转变为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在网络空间以平台集聚方式合作。未来还会向完全开放式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网络空间平台集聚式合作转变,例如在技术与产业创新方面,顾客也是此平台上的创新参与者。如此的变化对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超前考虑。

创新竞争的趋势

科技创新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投入与产出数量竞争,转变为投入与产出质量竞争。在创新质量方面的竞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科技创新预见力的竞争,创新是对未来某一方面的成功,既需要孜孜不倦的研究,更需要研究者有优异的产业预见力和创新预见力;科技创新速度的竞争,即是否能够在诸多相同创新领域中率先出成果,出论文、出专利、出新技术、出新产品,从而赢得领先;科技创新效率的竞争,即在有限的投入下谋求更好更多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生态状况的竞争,即创新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与科技创新主体所在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状况有关。因此,改善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图谱、生态体系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竞争的重要方面。

创新制度机制的改革

科技创新的竞争都需要好的科技创新制度机制设计。许多国家早已开始科技创新制度与机制的改革。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开始对其科研院所等开展“独立行政法人”改革,其核心特征是转变政府职能,下放权力,赋予用人单位自主权。时至今日,日本又在积极探索“特定国立研发法人(超级法人)”制度的设立,以期打造具备世界最高研究水平的研发机构。

个人认为,当下科技创新的制度机制改革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与执行;二是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能光靠精神激励也需要经济激励;三是对现有的科技创新管理组织体系进行改革调整,目标是建立高效的创新组织管理体系,这种管理系统应对应创新图谱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设定,例如,产业创新的组织与管理应该主要由市场机制配置为主,切忌“拉郎配。”

(来源:“三思派”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他山之石

深圳怎么培育可持续竞争力?

倪鹏飞

城市竞争力涉及三个主要指标,分别是软件、硬件和产业。从这些指标来看深圳的发展,在硬件方面,深圳基础设施等重要硬件建设几乎都是从零起步,但深圳在软件方面,即制度与文化有很大的优势。

深圳的文化是一种敢冒风险、敢于开拓、积极进取、多元包容的移民文化,而这恰恰是城市创新所需要的。许多人都说深圳没有文化,实际上深圳不仅有文化,而且还是非常先进的创新型文化。所以深圳能够迅速积累、聚集全国乃至全球的硬件要素,进而创造庞大、先进的产业体系,并且不断地转型和升级。

深圳较早面临产业转型的阵痛,最先面临的瓶颈是:成本上升与经济放缓。对此,国内不少城市都选择了土地财政的道路,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圳则采取了倒逼机制,这也与其文化有关。一方面深圳已经形成了民营企业集群,有一批民营企业家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家等精英阶层在奋斗;另一方面政府借用成本的压力,采取“腾笼换鸟”等措施,把原来的加工企业逐渐都转移出去,留出很大空间来发展高科技企业。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坚定不移推动转型,成就了深圳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使高科技产业成为重要主体,人才成为最重要要素,深圳才能真正走向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道路。(综合自深圳卫视、深圳商报)

原标题丨城市竞争 后劲何来?

文字丨林润栋综合整理

编辑丨梁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