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评论 >

短期没赚钱,内心的焦虑如何摆脱?

2021-03-26 12:57:40来源:东方红资产基金

来源:东方红资管

大多数投资者都希望产品在自己买入后可以持续上涨,甚至是快速地上涨。但真实的市场是有波动的,这些波动也就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风险”。当波动来临时承受不了,波动也就成了实际的风险;或是甚至为了避免“风险”,不愿意投资偏股型基金。承受不了的波动会带来实际风险,看似固定的收益也很难避免通货膨胀对购买力的侵蚀。面对波动,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深刻理解我们的投资品,降低我们的收益预期,做好资产配置,选对管理人,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也给产品多一点时间。

2021年开年以来,股市一直处于调整状态,有些习惯了2020年市场热度的投资者,有点稳不住了,就连经历了多轮牛熊的投资者也有点浮躁。但是,东方红人却内心踏实,因为他们基本上每天都在强调逆势布局、资产配置、长期投资等投资理念。讲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不断用理性战胜感性,安抚听众和自己的忧伤情绪的过程。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小故事一:一名基金的粉丝客户,每次投资报告会,他都会参加。但最近他有点不知所措,因为配置的基金回撤了10%。他的焦虑不难理解。每个投资者都希望市场永远是牛市的状态,年初到年底,基本是保持一直涨的态势,可是,现实不可能如此。长期收益高的产品出现短期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像“股神”巴菲特,用曾经的1000万美元的财富,增长到751.90亿美元,累计收益率高达751808.56%,成为投资界的首富。但是,我们偶像在投资的路上也有“忧伤”,不只是5个月没赚钱,还出现两次整年度都亏钱的情形,甚至亏了近9.60%。不过,这些短期的下跌甚至出现暴跌20%,并不能影响长期的趋势——50年增长7518倍(见下表)。

所以,波动并不等于风险,真正的风险是对于一种金融资产购买力造成长期不可逆损失的可能性。而波动则受到更多因素和短期行为的扰动,这种扰动不会使购买力产生根本变化,是暂时性的影响。如果投资者害怕价格波动,错误地把它视为某种风险,反而可能因此做一些高风险的事。所以投资者不需要忧虑市场短期回撤的10%,如果回撤20%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只要产品赚钱逻辑可持续,反而是特别好的加仓机会。

千万不要被市场短期回报所迷惑。如果短期回报特别高或低,则它们很有可能是不正常的。比如我们不能被巴菲特1976年59.30%的高收益迷惑,也不要忧虑短期出现10%的回撤。像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有些年份高,也有些年份低,甚至短期跑输同类基金和指数,但是,长期看它的收益会回归到年化收益率19.40%,这是由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价值投资逻辑所决定的,这就是“均值回归”。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是在长期持有的基础上,当年化收益率低于平均值水平时进行加仓,如1973年、1974年、1990年,等等。

小故事二:前段时间投资策略报告会结束后,一名企业家非常认可东方红资产管理的投资理念,他说,大约在10年前,他的一个朋友担心股票市场会再次下跌5%,从股市撤出了所有的资金,然后,年复一年地存款。2008年,当时100万元能在上海浦东买一套房子,到如今加上这些年的存款利息在老家买套房子还不够。

很多人小时候一定吃过5角的奶油冰棍,现在5元的奶油冰棍也吃不出来当年的感觉!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购买力期望提升,实际通货膨胀幅度通常会远高于经济学通货膨胀幅度。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投资有风险,不投资也有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隐形的风险,不易被感知,是容易被忽略的风险。

金融资产,给投资者的直观感受是现金类资产无波动,很多投资者更偏向配置现金类理财产品,但以更长时间周期来看,通胀的隐性风险不容忽视。资金的属性是选择投资品最重要的因素,股票基金的短期波动较大,因此有短期需求的资金投入股票基金需谨慎。这与东方红资产管理常说的“长期不用的钱来买权益类基金”是一个道理。如果可以把投资时间设置为3年及以上,权益类产品会是更适合的投资品种。

摆脱焦虑的法宝

深刻理解自己的投资品,识别是否真正有风险。存款理财类资产,半年一年看似无风险,但持有的时间越长,风险越大,不能把其作为长期投资的工具,只考虑用其满足短期周转需求。从长期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权益类资产是较好的长期投资工具。权益类资产投资真正的风险是出现永久性损失,短期的波动并不是风险,而且往往会带来机会,使投资者有自信地容忍短期的波动、忽略短期的波动。

所以,几个月没赚钱又如何,看看“股神”,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焦虑?投资是一辈子的事,做好资产配置,选对管理人,焦虑是暂时的,更多的将是快乐和满足!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基金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